2005年1月的首尔市政厅记者会上,时任市长李明博宣布“汉城”这一沿用了五个多世纪的中文名称正式更改为“首尔”。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更名计划,表面是为解决国际交流中名称不统一的尴尬——韩语“서울”与中文“汉城”发音迥异,常导致外国游客混淆。然而,隐藏在“标准化”外交辞令之下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切割手术。彼时的韩国刚经历“汉江奇迹”,经济腾飞催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部分精英阶层将汉字视为中华文化影响的符号,试图通过废除历史痕迹构建全新的国家认同。
![]()
改个名字这事儿,背后可不简单,看来看去就是韩国社会几十年瞎折腾,拆了东墙补西墙,七十年代那会儿,学校课本里的汉字一个一个给拿掉了,路牌上本来有汉字,后来全换成韩文,家里办个红白喜事,以前还写汉字,现在也管得死死的,听着像是要跟过去彻底划清界限,其实心里那点事儿挺复杂的,老觉得朝鲜王朝那会儿是给中国当小弟,后来日本人来了又硬塞日语,不让用汉字,再后来美国文化一阵风吹过来,年轻人心里就更没底了,总感觉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想把东亚文化圈里那种“跟班”的帽子甩掉,非要搞一场“做回自己”的大动作。
![]()
麻烦事就这么来了,二十多年一晃,社会上那道口子越来越大,年轻人想看看历史书,打开一看全是汉字,跟看天书没两样,2010年修光华门,那块匾额到底是用汉字还是韩文,全国吵了好几个月,最后说研究历史的就用汉字,可还是有人不高兴,现实里的事更头疼,韩文里发音一样的词太多了,法律文件,医院病历,经常搞混,法院里那些遗产案子,好几个人的韩文名字拼出来一模一样,最后还得翻出族谱看汉字名才分得清谁是谁,还有出国申遗那档子事,联合国那边要汉字资料,韩国这边只好回头再补材料,这么一折腾,反而显得自己还是离不开跟中国文化的那点关系。
![]()
经济上的变化也快,跟中国的生意越做越大,会不会汉字已经不是什么怀旧了,直接关系到饭碗,三星,LG这些大公司招人,懂汉语就是加分项,外面的补习班学费涨了三倍,学生还是挤破头要去学,去明洞逛一圈,店员张口就是中文,机场里新的指示牌也悄悄加上了汉字,教育圈里的风向也变得微妙,以前家长们死活要纯韩文环境,现在抢着把孩子送去双语幼儿园,有个韩国学者在网上直接说,本以为扔掉汉字就是独立了,没想到拆掉的是回家的桥。
![]()
这股纠偏的劲儿就这么一点点把方向给拧回来了,2025年,教育部说中学要重新开汉字课,首尔市政府也开始把古籍数字化,专家们忙着给朝鲜王朝的实录做韩文注释,这些决定不是说认输,也不是走回头路,是大家慢慢想明白了,文化自信不是靠删掉什么东西换来的,而是把好的东西都收进来,才能讲出自己的故事,一个翻译古籍的教授说,别怕汉字背后的那段历史,把它变成讲自己故事的工具,那才叫真正的文化话语权。
![]()
从“汉城”到“首尔”,这事儿已经不只是一个词的变化了,它成了一代人都在思考“我们是谁”的一个大问题,在全球化这个大浪里,怎么站稳自己的脚跟,文化这东西就像一条河,你硬要给它改道,说不定就泛滥了,顺着水流走,反而能流得更远,现在首尔人站在清溪川边上,能看到现代高楼的玻璃幕墙,也能摸到老桥上的汉字碑刻,古代跟现代就这么混在一起,反倒成了一种最自然的样子,名字是改了,可历史的根没断,汉江的水还在流,城市围着它转,人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