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华盛顿的智库,曾是政策的“思想工厂”,学术与经验交织的殿堂,如今却成了政治的竞技场。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智库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老牌研究型智库被边缘化,新兴保守派机构迅速崛起,一切似乎都在向一个方向倾斜——“忠诚优先”,特朗普优先,民粹至上。
布鲁金斯、卡内基、哈德逊,这些在国际事务中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智库,被贴上“民主党传声筒”“自由派”的标签,不再是政府信任的政策来源。官员参与活动需要逐案审批,职员被裁撤,资金被冻结,曾经盛产政策建议和国际分析的机构,如今大楼上空荡荡,仿佛失去了声音。在华盛顿,忠诚度比专业知识更有价值,思想独立成了危险信号。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保守派智库,HF、AFPI、AFL、CPI等成为香饽饽,迅速吸纳人才,输送政府内阁和高官。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FBI局长卡什·帕特尔,几乎都有AFPI背景。这不仅仅是人员流动,更是政策和意识形态的系统性植入。HF推出的“2025计划”,厚达922页,313个目标,其中已经完成近百项,直接映射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执政蓝图:扩大总统权力、冻结国际开发署项目、调整教育体系……这不是学术研究,这是政治工具,是政策机器在民粹主义驱动下的运行样本。
民粹主义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中留下深刻烙印。特朗普厌恶传统精英,信任忠诚追随者,所有政策顾问都必须通过“MAGA价值观测试”,这直接排除了很多有专业背景、但“不够忠诚”的学者。智库的角色,从独立分析者变成了政治服务商,研究成果不再是探索问题,而是用来正当化政策、塑造舆论和打击对手。对华政策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被改造。
在新兴保守派智库的推动下,中国在美国舆论中被塑造成“系统性威胁”。哈德逊研究所设立“中国中心”,专门雇佣反华政客,炮制所谓“债务陷阱外交”“数字威权主义”,在媒体上不断放大“中国威胁论”。这些报告缺乏专业论证,却能快速转化为政策行动,推动科技脱钩、经济制裁、文化限制、军事部署。孔子学院被要求关闭,中程导弹向亚太部署,关税工具被视为惩罚中国的万能钥匙。中美关系因此陷入高风险区,理性声音被压制,政策弹性被削减。
![]()
智库变局背后,是政治逻辑完全凌驾于专业逻辑之上。报告和研究不是为了探索真相,而是为了服务政治叙事:敌人是中国或民主党,危机是美国衰落,解决方案是特朗普政策。这种简化而粗暴的模式,使政策制定脱离现实复杂性,助长了对华战略的冒进倾向。在美国民粹主义的浪潮下,智库已不再是平衡、理性、独立的力量,而成为对外政策的加速器和舆论制造机。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智库“政治化”的趋势带来了不小挑战。任何理性务实的对华接触策略,都会被视为软弱;任何合作提议,都会被贴上“倒向建制派”的标签。政策决策越来越受到国内政治压力和舆论民粹牵制,中美互动的误判风险正在上升。美方的每一项对华行动,都可能经过智库的政治筛选,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烙印。
而且,这不是暂时现象。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已经让保守派智库在人才培养、政策设计、舆论引导上形成了系统化、持续化的运作模式。“忠诚优先”与“美国优先”已深深植入政策流程,这意味着对华政策的冒进性和不确定性,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存在。
![]()
美国智库,本应是思想的竞技场,是探索与平衡的空间,如今却成为政治的角斗场。民粹主义、忠诚考核、特朗普议程,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简化为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斗争。中美关系的战略弹性被压缩,务实与合作的余地被削减,任何判断失误都可能被迅速放大,造成不可控后果。华盛顿的智库风向,不再只影响内部政策,它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全球格局。
美国智库的洗牌,是民粹主义下的制度重塑。它改变的不仅是政策咨询,更是决策逻辑、舆论环境和战略预期。在这一场结构性变革中,中国需要认清美国对华政策的潜在冒进性,做好防范与应对。智库不再只是智囊,它已成为政策武器,而这把武器,锋利且不可预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