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文娱快讯
10月6日,杂技剧《天山雪》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的演员们与来自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近20名新疆演员一起,用创新的杂技艺术语汇生动讲述沪疆两地三代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新疆的故事,呈现一幅民族大团结的和美画卷。剧作精湛的叙事手法和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据悉,该剧于10月7日在友谊剧院继续演出。
![]()
《天山雪》以2017年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抖杠节目荣获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奖为创作切入点,徐徐展开了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文化润疆的历史长卷。“剧中抖杠节目《雄鹰》的国际获奖情节,正是基于上海与新疆杂技人真实合作的成功改编;而此次演出中11名从上海马戏学校毕业的新疆演员重返舞台,更是文化润疆成果的直观体现。”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介绍称,《天山雪》这部剧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呈现,更是沪疆两地情感与精神交融的结晶。“《天山雪》的创作本质是‘双向奔赴’。我们不仅将海派杂技的精细与创新带入新疆,更从新疆团队身上汲取了深厚的文化养分——无论是‘达瓦孜’(高空走索)技艺的惊险传承,还是新疆演员歌舞中奔放的情感表达,都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
该剧总编导李春燕认为,《天山雪》着力解决“如何用杂技剧呈现宏大现实题材”的核心难题。通过杂技艺术的综合舞台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历史深处、触及人物内心,实现叙事与抒情的深度融合。在排演过程中,李春燕反复引导演员思考“你是谁”,要求每一个动作、节奏甚至呼吸都符合人物情感逻辑。例如,剧中一对内向羞涩的年轻演员饰演恋人,她通过细节打磨,将杂技肢体语汇转化为细腻的叙事表达,最终呈现“杂技中的舞蹈,舞蹈中的杂技”的独特美感。
![]()
《天山雪》全剧由12幕21个杂技节目构成,来自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艺术传承中心、泽普县歌舞团5家演出团体演员参与演出。其中来自新疆的演员,提前近一年来沪参与创排,与上海演员共同训练,不断磨合节目技巧及表演默契。21个节目中,“友谊路”篇章的达瓦孜,无疑是剧中技术最难、情感最浓的段落之一。“每一个节目都追求‘高能’呈现”,执行编导雪克热提·艾依热提透露:“我们突破了一般杂技剧‘以技为先’的创作惯性,始终坚持‘以戏带技’——不是为了炫技而表演,而是让技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为再现中巴公路建设者在百座山峰间开路的艰辛,我们对传统达瓦孜进行了多项突破:将钢丝从8米延长至13米,调整松度与摆度,以表现山势险峻。演员不仅要在更复杂的高空条件下完成动作,还要代入筑路工人的角色情感,这对技术和表演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