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的出口型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外界普遍认为其是国产东风-12 的出口版本。它的射程约为280公里,能够携带多种类型的弹头,用于精确打击敌方后方的指挥中心、机场、部队集结点等高价值目标;
![]()
根据《简氏防务周刊》 等权威机构的报道,埃塞俄比亚在2018年左右从中国签订合同,《简氏防务周刊》 和《国防杂志》 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埃塞俄比亚在2021-2022年间,从中国采购并接收A-200远程火箭炮系统1个营,通常编制为 12门 发射车;M-20战术导弹系统(与BP-12A导弹系统混编)1个营,通常编制为 12辆 发射车(其中一部分配备M-20导弹,另一部分配备BP-12A导弹);
![]()
M-20BP-12A导弹被认为主要被用于2020-2022年的提格雷冲突中:它被交战双方使用攻击对方战术目标!
![]()
路透社在2021年的一份报道中,援引提格雷地方武装(TPLF)的消息,称埃塞俄比亚军队使用“弹道导弹”袭击提格雷州的首府默克莱。虽然报道未直接点名M-20,但当时埃塞俄比亚陆军装备的弹道导弹只有M-20导弹;《防务新闻》等专业媒体在分析冲突时,也普遍将M-20列为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使用的关键远程打击武器之一;一些开源情报通过卫星图像和分析,指出在默克莱等地发现的弹道导弹攻击留下的弹坑,其特征与M-20导弹的破坏效果相符;
![]()
但是,战争爆发之初,它和A-200被提格雷州军缴获部分以后,同样用于攻击政府军目标:“提人阵”曾动用从埃塞俄比亚政府军手里抢来的M-20型弹道导弹等武器,对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一线的诸多前进机场实施覆盖式打击,政府军位于一线的贡德尔机场、巴希尔机场等均遭到袭击;此外,埃塞俄比亚反对派武装西科雷武装曾使用M-20战术弹道导弹击中埃塞俄比亚空军位于巴哈赫达尔空军基地的停机坪;
![]()
提格雷州军也是发动对埃塞基地群突然袭击以后,才能从容缴获A200远火和M-20导弹—而且,提格雷州军也有许多前埃塞政府军成员,操纵A-200火箭炮没有技术门槛,同样给予埃塞政府军沉重打击—直到埃塞俄比亚军方在反攻阶段,夺回一些被叛军缴获的M-20导弹与A200远程火箭炮,避免更大规模的损失—M-20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武器系统,其核心装备是运输-起竖-发射车。这些高价值单位通常会部署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区域,执行任务后迅速转移,极难被敌方常规火力捕捉;
![]()
于是,为了消除它们的威胁,埃塞军动用了CH4无人机寻找、摧毁它们,缺少可靠探测、防空网络的埃塞提格雷军损失惨重…
![]()
不过,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武器转让数据库和《简氏防务周刊》 的持续追踪,自2018年的首次采购后,暂无埃塞俄比亚陆军后续批量采购M-20导弹的公开记录或报道:主要原因就是持续的冲突和国内经济问题限制埃塞俄比亚进行大规模后续军购的能力;提格雷冲突结束后,大规模远程打击的需求可能暂时降低。
![]()
A-200与M20在提格雷战争中的优异表现和经验极大的促进中国陆军对网络体系化的理解;
![]()
实战中,M-20导弹对机场等高价值目标实现5米级的命中精度,让中国陆军认识到精度是火力毁伤的基础,我军远火系统及其重视并持续提升制导火箭弹和导弹的命中精度。 发展复合制导(惯性+卫星导航,如北斗)、末制导技术;
![]()
由于M-20导弹精确命中停机坪,有效毁伤飞机,体现出远程火力具备战役战术精确打击能力必要性,我军陆军也意识到远火/导弹可执行过去需由战机承担的部分关键目标打击任务,可为它们配备多种类战斗部(如针对装甲集群的子母弹、针对坚固工事的钻地弹):
![]()
埃塞政府军依赖卫星导航(GPS/北斗)进行精确制导M-208导弹,让中国陆军明确自主可靠的侦察-打击体系至关重要:必须发展并依赖自主的侦察、导航、通信系统(如北斗系统)。 加强天基侦察、导航定位(北斗)与数据链支撑;
![]()
提格雷战争中,M-20可与A200/300火箭弹共架发射,有效提升火力灵活性和战场生存能力—于是,中国陆军全力以赴推广共架发射技术,实现一车多能,简化后勤,增加敌方案情判断难度;我国陆军由此积极发展模块化发射平台,实现火箭弹、战术导弹乃至其他弹种的共架发射;
![]()
鉴于提格雷军的M-20导弹发射单元遭对方无人机猎杀,说明远程火力平台自身也面临威胁—中国陆军由此强化平台机动性、隐蔽性及体系防护(特别是应对无人机威胁);更加强调 "射击-转移" 战术,融入防空反导与反无人机体系;
![]()
埃塞军CH-4无人机成功猎杀对方远程火箭炮,认证了察打一体无人机融入并依托一体化侦察打击体系的重要性:我国陆军的远程火力需与无人机等侦察平台紧密协同,实现"发现即摧毁"。 于是,中国远火单位配备察打一体无人机,战术上,深化无人侦察平台与远程火力单元的数据交联与协同作战能力;
![]()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M-20的精准打击,背后是卫星导航提供支撑;而其对手的远程火箭炮被无人机猎杀,则揭示了单向透明战场的残酷性。因此,未来远火的发展必须深度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必须 打通"侦察-指挥-打击-评估"链路,确保远程火力能充分发挥"长臂"优势;发展抗干扰的制导技术,确保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有效作战;
![]()
我军远火需要发展低成本弹药与饱和攻击战术: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发展低成本的远程制导火箭弹,通过饱和攻击突破敌方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最新型750毫米制导火箭弹采用北斗卫星和激光陀螺技术相结合的制导头,命中精度达到米级,弹重超过两吨,弹头包括高爆弹、子母弹和穿地弹,射程超过600千米,可打地面和水上固定或移动目标;
![]()
我军远火需强化平台生存与"弹群智能化":一方面,通过高机动性、伪装隐身和快速提升发射平台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在导弹和火箭弹自身引入一定程度的智能识别、弹间协同和自主航路规划能力,发展"低成本智能弹群"战术,以应对高烈度对抗环境。
![]()
参考资料:《简氏防务周刊》、路透社、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武器转让数据库、《防务新闻》。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