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本来实验室
引言:意识的“电源”——唤醒系统的基本框架
意识的产生被广泛认为依赖于两个基本维度: 唤醒(Arousal) 与 知觉(Awareness) 。前者是意识存在的基础,是一种生理上的警觉和清醒状态;后者则指代意识内容的体验,即对自我和环境的感知。今天我们研究“唤醒”这一维度的基础神经网络。
我们可以将意识的生成过程比作一台投影仪的工作:大脑皮层负责处理和整合信息,生成丰富多彩的“意识内容”,如同投影仪投射出的画面。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投影仪的灯泡被点亮。这个“灯泡”及其供电系统,就是我们大脑中深藏的唤醒网络。该网络主要由脑干的网状结构、下丘脑的特定核团以及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系统构成。它们协同工作,持续地向大脑皮层“供电”,维持其必要的兴奋水平 。一旦这个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调,大脑皮层将陷入“离线”模式,意识之光便会黯淡甚至熄灭,导致昏迷等意识障碍 。今天我们将介绍“意识电源”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脑干网状结构——觉醒状态的“总开关”
脑干网状结构(Brainstem Reticular Formation),尤其是其上行部分,长期以来被视为维持意识觉醒的“总开关”。
1.1 解剖与构成:一个异质性的神经网络
脑干网状结构并非一个界限分明的独立解剖实体,而是一个从脊髓上段延伸至丘脑,弥散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的、由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交织成的复杂网络 。早期的观点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功能上均质的“非特异性”激活系统。然而我们读到的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集合体,由众多在神经化学特性、解剖连接和生理功能上截然不同的核团组成 。
这些核团构成了多个并行的上行通路,利用不同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胆碱能)、血清素(5-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等,来精细调控大脑皮层的状态 。例如,位于桥脑的蓝斑核(Locus Coeruleus, LC)和中缝核(Raphe Nuclei)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系统的主要来源,对警觉性、情绪和睡眠-觉醒周期进行调控 。这种功能上的特异化,颠覆了过去的一些认知,表明网状结构并非一个简单的“开关”,而是一个复杂的“调光面板”。
1.2 核心功能: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RAS)
网状结构的核心功能通过其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ARAS) 得以实现。这一概念由Moruzzi和Magoun在1949年通过经典实验确立,至今仍是理解唤醒机制的基石 。ARAS通过两条主要通路将唤醒信号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1.背侧通路(经丘脑通路): 这是ARAS的主要通路。源自脑干(特别是桥脑被盖上段,upper pontine tegmentum)的兴奋性信号,首先投射到丘脑的板内核群(Intralaminar nuclei)和中线核群 。这些丘脑核团随后作为中继站,将非特异性的激活信号广泛地“广播”至整个大脑皮层,从而提升皮层的整体兴奋性,为意识内容的产生准备好神经生理基础 。
2.腹侧通路(绕过丘脑的通路): 另一条通路绕过丘脑,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基底前脑和大脑皮层。这条通路主要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如下丘脑的组胺能神经元和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神经元,它们共同作用以维持长时程的皮层激活和警觉状态。ARAS的损伤,特别是其在脑桥和中脑的关键节点,是导致持久性昏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
1.3 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功能特异性探索的深化与挑战
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ARAS内部不同核团的精确功能。研究发现,特定的网状结构核团,如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 PBN)和楔形核(Cuneiform Nucleus),在觉醒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这些深部脑干核团的精确研究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由于其位置深、体积小,且缺乏清晰的细胞构筑边界和分子标记,传统的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难以实现高分辨率的功能定位 。尽管如此,借助光遗传学、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以及先进的计算模型,科学家们正逐步绘制出ARAS内部更为精细的功能地图 。这一系列研究表明,ARAS内部存在着功能上的“劳动分工”,不同的核团可能负责唤醒的不同方面,例如对新奇刺激的反应、维持警觉的稳定性等。
二、下丘脑——生命节律与唤醒状态的调控中枢
下丘脑虽然体积微小,但作为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它在调控睡眠-觉醒周期这一最基本的唤醒节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昼夜节律的“起搏器”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是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核心,它接收来自视网膜的光照信息,校准并维持着机体约24小时的昼夜节律 。此外,下丘脑外侧区的食欲素(Orexin/Hypocretin)神经元系统是维持长时间清醒状态的关键,该系统的功能障碍是发作性睡病的直接原因 。这些发现表明,下丘脑不仅设定了唤醒的“时间表”,还提供了维持清醒的“稳定剂”。
2.2 与唤醒系统的神经连接
下丘脑通过广泛的神经纤维连接,与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紧密互动 。它既接收来自ARAS的激活信号,也反向调节ARAS的活动水平。例如,食欲素神经元向脑干的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血清素能核团发出兴奋性投射,从而强化整个ARAS的活动 。同时,下丘脑也被认为是皮层电活动的一个重要“节律器”,可能通过其输出信号来塑造皮层活动的模式 ,这进一步说明了其在意识唤醒网络中的高级调控地位。
三、丘脑——意识内容的“网关”与整合器
如果说脑干和下丘脑是点亮意识之光的“电源”,那么丘脑则是控制光线如何照射到屏幕上的“镜头”和“滤镜”,它既是唤醒信号的中继站,也是意识内容形成的“网关”。
3.1 丘脑的“双重角色”
丘脑在意识中的作用是双重的:
作为唤醒信号的中继站: 如前所述,丘脑的板内核群是ARAS背侧通路的关键节点,负责将脑干的唤醒信号广泛传递至皮层 。这些核团的损伤同样会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
作为感觉信息的整合与门控中心: 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如外侧膝状体处理视觉,内侧膝状体处理听觉)负责将各种感觉信息精确地传递到相应的大脑皮层区域,这是形成具体意识内容的基础 。
3.2 意识相关的关键核团
除了板内核群,丘脑网状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TRN)在意识调控中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TRN像一个“外壳”包裹着丘脑的其他部分,它几乎完全由GABA能抑制性神经元构成。TRN接收来自皮层和丘脑中继核的兴奋性输入,并反过来向丘脑中继核发出抑制性输出。这种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关键的“门控”系统,能够选择性地调节进出皮层的信息流,从而在注意力分配和意识过滤中发挥作用 。
3.3 丘脑-皮层环路:意识体验的动态核心
意识的产生并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涉及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持续、动态、闭环交互的过程 。丘脑和皮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往复性的神经连接,形成了所谓的“丘脑-皮层环路”。脑干ARAS的激活,启动并维持了这个环路的运转。在这个环路中,信息不断地循环、整合和再加工,最终涌现出我们丰富而统一的意识体验。因此,意识的维持不仅需要脑干的持续“供电”,还需要丘脑-皮层环路的稳定和协调运行。
四、临床应用前沿——意识障碍(DoC)的神经调控疗法
对唤醒系统神经网络的深入理解,直接推动了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如昏迷、植物状态(现称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最小意识状态的临床干预手段的发展。其核心思路在于,通过外部手段直接刺激或调节受损的唤醒网络,以期“重启”或增强其功能 。
4.1 最近几年的主要神经调控技术与进展
神经调控技术在DoC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持续活跃。主要技术包括:
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和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技术 。它们通过在头皮施加磁场或微弱电流,来调节特定皮层区域(如前额叶皮层)的兴奋性,间接影响丘脑-皮层环路的功能。
侵入性脑刺激:
深部脑刺激(DBS) 是一种更具靶向性的技术,通过在丘脑中央中线核或板内核等唤醒网络关键节点植入电极,进行持续的电刺激 。尽管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案例报告显示了其促醒的潜力。
迷走神经刺激(VNS) 和 脊髓电刺激(SCS) 等技术也通过刺激与脑干唤醒核团有连接的外周或中枢通路,来间接上调ARAS的活动 。
4.2 疗效的量化证据:荟萃分析的统计学发现
为了评估这些疗法的确切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多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近些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量化证据: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非侵入性神经调控(包括tDCS、rTMS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对DoC患者的意识水平有“虽小但显著”的积极影响 ,其合并均值差(Mean Difference, MD)分别为0.71、1.51和3.20 。
另一项更细致的比较分析指出,rTM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NS)在改善意识水平方面可能比tDCS更有效,而tDCS的效果与假刺激相比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使用了Hedges' g作为效应量,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分析 。
脊髓电刺激(SCS)的有效率也得到了关注。一项2025年的综述指出,SCS对慢性意识障碍的总体有效率为31.82%,其中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有效率可达64.52%,显著高于植物状态患者的18.99% 。
然而,这些研究也共同指出了当前临床实践的挑战: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存在异质性,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 。目前尚缺乏针对DoC患者的标准化、高级别循证治疗指南 。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并结合神经影像和电生理指标,以实现对患者的精准评估和个性化治疗。
结论与未来展望
作为意识产生的“电源”,由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和丘脑构成的唤醒系统,是一个结构精巧、功能复杂的神经网络。当前,我们对其的理解已经从一个模糊的“激活系统”概念,深化为一个由多个功能特异、神经化学特性各异的核团组成的、动态调控的整合网络。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精度解析: 发展和应用更先进的成像和记录技术,以在体(in vivo)揭示脑干、下丘脑和丘脑内部特定核团在意识唤醒和切换过程中的精确功能和动态变化。
2.网络动力学: 结合计算神经科学模型,深入理解整个唤醒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它如何与负责意识内容的皮层网络进行交互。
3.临床转化: 基于对唤醒网络更精细的理解,开发更具靶向性和个体化的神经调控策略。例如,根据患者脑损伤的具体位置和网络功能状态,定制DBS的刺激靶点和参数,或开发新型的非侵入性多靶点刺激方案。
4.生物标志物: 寻找能够可靠反映唤醒系统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或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用于DoC患者的精准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反应评估。
参考文献
1.MEDICINE438's CNS PHYSIOLOGY Lecture XXI: Physiology of Consciousness
2.A Textbook of Neuroanatomy. Maria A. Patestas et al.
Brainstem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Eugene M. Izhikevich.[2013-08-30]
3. PDFEncyclopedia of the Human Brain. Jordan H. et al.[2025]
4. PDFCNS Physiology. King Saud University.
Reticular formation and consciousness[2025-03-03]
5. PDFTHE NEUR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 Leon DÂNĂILĂ et al.[2009-01-01]
6. PDFSustaining wakefulness: Brainstem connectivity in human consciousness. Brian L. Edlow et al.[2023-07-15]
7. PPTFORMACION RETICULAR. Dr. Omar Díaz Tablas.[2025-09-02]
8. The 6 Levels of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 2025[2024-04-06]
9. The reticular formation and the neuromodulatory systems. Horn等.[2020-06-19]
10. PDFThe Reticular Formation: Consciousness & Disorders. Martin Paré.
11. PDFToward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2014-04-21]
12Brain Circuitry of Consciousness: A Review of Current Models and a Novel Synergistic Model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resa C. Gammel et al.[2023-04-07]
13. PDFMinimal models of consciousness: Understanding consciousness in human and non-human systems. Wanja Wiese et al.
14. PDFThe current and future contribution of neuroimaging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Naji Alnagger et al.[2023]
15. PDFMission – Innovation Telematics, eHealth and High-Definition Medicine in Patient-Centered Acute Medicine. Herausgegeben von Diethard TAUTZ et al.[2020-02]
16The ascending arousal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cognition. Lloyd et al.[2025-06-06]
17. A Review of Current Trends in Coma Arousal Techniques Used in Physiotherapy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2022-07-30]
18. PDFTHE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2025-07-06]
19Characterization of responders to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8 clinical trials. Alice Barra et al.[2025-03-31]
20. PDF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s improved wit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Yi Yang et al.
21. PDFSafety of 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hunling Gu et al.[2025-07-31]
22.Update on Neuroimaging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Sanz等.[2023-06-06]
23. PDF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s improved with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Yi Yang et al.
24. Noninvasive neuromodulation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iacino JT等.[2025-01-01]
25. Efficiency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f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Study[2019-11-06]
26. PDF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diminished motivation: A search for awakenings. Arnts et al.[2023]
27. 感觉刺激疗法在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欧梦仙等.[2020-09-06]
28. PDF一例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与综合康复治疗策略探讨. 张晔等.[2022]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stem. Josef Parvizi et al.[2000-01-19]
28. PDF3D Exploration of the Brainstem in 50-Micron Resolution MRI. Richard J. Rushmore et al.[2020]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