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这个绳子穿得不对,得这样弄。”桂兰平俯下身,手把手地教一位残障学员制作布袋。
午后的阳光洒进顶山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十多位残障学员围坐,跟着桂兰平学习。这样的场景,是这里的日常。63岁的桂兰平是一名银龄志愿者,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做志愿服务。
![]()
桂兰平(左)正在手把手教残障学员
人群中的桂兰平显得安静温和,说话轻声细语,教起学员来却格外耐心,脸上常带着鼓励的微笑。“我不怎么爱说话,但我喜欢听别人说。”桂兰平笑着说。来到太阳花近十年,这里早已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份温暖,对桂兰平而言格外珍贵。命运曾对她颇为苛刻。早年遭遇变故,她独自一人拉扯儿子长大,身体的残疾更是让她一度把自己封闭起来——背部的伤痛源于童年时的一次意外摔伤。
![]()
“小时候不小心摔了,伤到了背,骨头错位,那时候条件不好,没能及时治,就落下了残疾。”桂兰平缓缓站起身,脊柱侧弯让她的身体无法完全伸展,背部高高弯曲。身体的局限让她习惯了窝在家里,日子过得沉闷。
直到遇见了同是肢体残疾的马秀梅——太阳花的托养老师。跟着马秀梅,桂兰平渐渐走出了家门,走出封闭的世界,学着唱歌、做手工……笑容终于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走出家门的桂兰平,在社工们的鼓励下,开启了更多新尝试:从零开始学插花,能把花材搭配得漂漂亮亮;跟着师傅学推拿,一双手也能帮人揉开酸痛;甚至鼓起勇气尝试直播带货,在镜头前大大方方地介绍产品。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突破。
![]()
如今的桂兰平,成了顶山街道最忙碌的银龄志愿者——她是心智障碍学员的“生活老师”,叠被子、洗鞋、打扫卫生,样样手把手教;也是辅助性就业学员的“辅导员”,串珠、布艺,鼓励大家用双手创造价值,挣一份体面;她还是特困残障家庭的“贴心人”,电话里、上门走访时,总是细心地把大家的需求和困难一一记在本子上,再尽力去帮忙沟通解决……
“这里就是我的家。”桂兰平的话语里透着由衷的归属感,“能帮上别人,比被人帮更让我开心。”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伙伴。
桂兰平说,桌旁这十几位学员,有肢体残疾人,也有心智障碍者。对于心智障碍者而言,看似简单的布袋制作,做起来很不容易,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反复理解、练习很多遍才能掌握。
然而,学习的间隙,快乐却总在不经意间流淌。
![]()
“你会做吗?我可做了不少噢!”丁月亮举起手中刚完成的小布袋,语气里带着点小得意。
![]()
“你们看我新买的裙子,好看吗?”王萍欢快地走出座位,转了个圈,赢得了一片掌声。
![]()
回到座位,王萍拿出饼干与小伙伴一同分享。
![]()
“哈喽!你们又来啦!”两周前,我们在无障碍快捷酒店采访过的小丁也在这里。他上午在酒店工作,下午就回到太阳花这个温暖的集体。
![]()
“回家回家啦~”常后昆欢快地唱着歌,说话一向结巴的他在唱歌时却流利得不行。
![]()
坐在轮椅上的杨金柱不语,只是一味地接活,他是小组长,为了保证整个小团队的工作进度与质量,有时周末他也会自愿抽出时间在加工赶货修理上。
![]()
一屋子人说说笑笑,一个下午的时光就在这温馨的氛围里飞快溜走。
临近下课,学员们的家人开始陆陆续续来接了。“我做了八个!”魏昕骄傲地展示着今天的成果。魏昕是一名心智障碍者,每天都会准时来太阳花。“下课”对他而言,意味着又要和朝夕相处的伙伴、敬爱的老师们暂时分别了。
![]()
“我会想你的。我会想桂阿姨。我会想朱老师。我会想李老师。”魏昕依依不舍地念叨着。
最后,他拿出用彩纸精心叠好的一朵小花,轻轻递到我们面前说:“祝你快乐。”
素材来源 | 江北新区残联
视频、图、文 | 林涛、秦思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