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很多人都在关注南海,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事实,不少人还在担心南海“被占领了多少”的时候,中国已经悄无声息地实际控制了40多个岛礁。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没有没完没了的通报,只有实实在在的结果。
这就是中国在南海的方式,只做不说,却一步步把事情办成了。
![]()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就在南海设立各类行政区划,完善海洋法体系。
1983年建立海南行政区,后来1988年设立海南省,同时成立三沙市,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地方行政形式管理南海诸岛和海域。
三沙市管辖的范围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海域。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中国对南海的管理不再是“地图上的线”,而是逐渐变成“实地运作的行政体系”。
自2013年起,中国在针对南海部分岛礁推进填海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等。
这些工程,就是为了完整的主权主张、海上民生、环保科研、航海安全等长期目标。
![]()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国内报道都比较低调,直到外媒发布卫星照片,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中国已经在南海扎下四十多个点的管理和建设体系。
中国并没有去“夺回”什么东西,而是理顺了自己的历史主权逻辑,用具体行动把管理范围落实清楚。
例如海上补给、渔业服务站、气象观测设施、灯塔系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都是国家主权的基础工程。
至于“收复40多个岛礁”的说法,其实并不是军事意义上的“收复”,而更多指的是中国在南海范围内对40多个岛礁、暗沙、滩头的管理和设施建设全面恢复、扩展、巩固。
![]()
从中国历史文献来看,从宋元到清代,中国渔民一直在这些地方活动,国防、水文、航海文献中都有记载。
这些地方从来都在中国海洋主权范围内,只是过去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国际关系复杂,一度管理不到位。
现在随着国家整体海洋战略的推进,才逐步落实到设施建设上。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一贯强调四个关键词:和平、合作、管控、共赢。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到如今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的目标始终没变——让争议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让合作成为主旋律。
![]()
国家外交部门在所有正式场合都讲得非常明确,中国不接受非法仲裁结果,不承认外力干预争议,但欢迎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共管资源。
这种姿态在国际上其实是最稳健的,不是退让,而是体现信心。
因为谁都清楚,真正能在海上管理、供给、科研、救助的国家,才是真的“主导者”。
外界也常误以为南海是“军事热区”,但从国内公开资料看,更贴近事实的是“民用管理区”。
比如三沙市几次组织生态旅游试点、渔业合作区建设、卫星通讯提升项目、可再生能源示范点等,很多都获批或正在推进。
理解南海局势不能总盯着武器装备,而应该看基础设施的长期功能。一个地区只要稳定供给、持续治理、民众参与,就说明主权和管理是落实的。
![]()
在十年前,南海还是基础薄弱、物资紧缺的远洋区,如今成为集科研、气象、交通、渔业、救援多功能的海上高地,基础设施完善度在地区国家里首屈一指。
中国官方数据指出,南海航线每天有上万艘商船通过,中国维护稳定其实是为整个区域创造安全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东盟很多国家虽然和中国有个别争议,但在实际合作中越来越多地参与共同执法、联合科研。
因为现实影响力不会说谎,谁能提供稳定的公用服务,谁就在改变格局。
这种稳扎稳打的节奏,其实和中国整体现代化的节奏一致。
![]()
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把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放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
中央多次强调,要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蓝色经济,官方推出的海洋生态修复、海上风能开发、海警体制改革等,都和南海治理密切相关。
正因为政策清晰、法律明确、执行持续,所以外界才会产生那种“突然之间南海格局变了”的错觉。
其实中国从没搞突击,而是一步步落实。
![]()
未来,南海的格局肯定还会有新变化。
随着深海能源开发、海洋通信、海上交通需求上升,这片海的战略价值只会越来越大。
对中国来说,关键是把南海真正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越来越强调务实,大家看到的南海,其实只是中国行动方式的一个窗口。
只做不说,讲道理不如办事情,做到了才是真的,这就是中国人讲究“行胜于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