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诺贝尔奖评选再次传来了好消息、也传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
这个消息就是: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确认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已经是21世纪以来日本人获得的第19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
在世纪之初的时候,当日本人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口号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抱有怀疑态度、我们这边很多人更是抱有一种嘲笑的态度。
当年无数人都认为日本人这是在痴心妄想、日本人这是在搞笑、日本人这是在不切实际的做白日梦。
不过如今时间还未过半,日本已接近完成目标的一大半了:日本人已经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了。
![]()
当然了,很多人认为:诺贝尔奖的含金量正在下降、诺贝尔奖已经被西方国家操纵了,这样的奖项获不获得也无所谓了。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以理解,但是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应该、大概、可能是毋庸置疑的吧!
![]()
我们现在要提出一个著名的疑问:中、日双方同在亚洲、同为教育大国,我们还是世界科技强国;为何在诺贝尔奖的获取上就会存在如此显著的差距呢?
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核心原因大概有三点!
![]()
第一,诺贝尔奖,特别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特别喜欢颁发给那些在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技理论研究上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一些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往往是对几十年前科研成果的肯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沉淀性。
![]()
不得不承认一点的是:日本人在一些基础科技、基础科学上的研究是舍得投入成本、舍得花精力、舍得静下心来慢慢出成果的。
反观我们这边的话,好像一切都在讲究快;昨天研究、今天就要出成果、后天就要应用变现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些科学专家往往什么赚钱快就研究什么,今天研究手机、明天研究汽车、后天就直接变现了。
![]()
诺贝尔奖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是需要排除外界干扰的、是需要排除一些急于求成心理的。
试问一句,在当下的环境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
第二,双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距。
日本教育注重的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多位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提到了童年时代亲近自然、自由探索的重要性。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我们这边的教育本质上更加偏向于“考试化”的教育模式,例如: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然后出来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考编等等。
即使一些学生出来以后从事了科学研究,其实他们想的也是赶快出成果、赶快变现、赶快让自己变得更加富有。
![]()
第三,从事科学研究是需要土壤和环境加持的。
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很多研究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投入的;另外即使投入了几十年,也不一定就会出现成果、更加不一定获得诺贝尔奖的。
请问大家一句,有几个人愿意默默无闻的从事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而且还可能没有任何成果的科学研究呢?你们自己愿意吗?
![]()
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我国科研经费分配中竞争性经费占比超过70%,科研人员平均课题周期不足3年。
这种“短平快”的科研模式是难以支撑需要长期积累的重大科技突破的。
![]()
总之一句话,要想在科技上获得原创性的突破、要想持续不断的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就要持续的投入、耐住寂寞的慢慢研究、还要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社会和教育环境加持才行。
![]()
最后我想说,我们要的是短平快、我们要的是速度和效率、我们要的是赶快变现;如果这种模式不转变的话,恐怕注定离诺贝尔奖就会越来越远了。
顺便说一句,我个人感觉现在人干什么事都很急,最喜欢的还是“拿来就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