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文化强省,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基础。深入分析山东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挑战并提出前瞻性建议,对于推动山东省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告结合政策背景、实践案例、核心数据及前瞻建议,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二、发展现状与核心成效
(一)政策驱动与顶层设计
在省级层面,乡村文旅被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通过科学规划与积极推进,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500个、示范片区224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60余条。在资金投入方面,2025年全省计划投资502亿元用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重点聚焦于改善人居环境与旅游配套设施,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
(二)产业规模与市场活力
从经济贡献来看,2023年全省乡村游客量突破5.2亿人次,消费总额达2350亿元,在文旅市场中的比重显著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就业带动方面,以莒南县岭泉镇为例,田园综合体项目直接带动就业超千人,间接拉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充分体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
(三)特色模式与创新实践
“党建链 + 产业链”双轮驱动(莒南模式):通过示范村与弱村结对帮扶,如马棚官庄村带动化家庙子村,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治理协同。此外,组织村干部外出学习12次,有效激活了落后村的内生动力,使其成功转型为特色农产品产地。
文化资源产业化:梯次培育全球/中国/省级农业文化遗产57项,例如枣庄石榴、菏泽牡丹、临沭柳编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旅游名片”。山东古镇民俗庙会期间,游客量单日达数万人,旅游收入增幅超200%,充分展示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巨大潜力。
![]()
三、关键挑战
(一)规划协同不足
部分地区在农文旅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项目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如盲目复制民宿集群,未能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发展,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地区在交通、数字化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端业态的导入,制约了农文旅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产业链深度不足
多数农文旅项目仍以观光为主,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环节较为薄弱,产业链条较短,难以实现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价值最大化。
四、前瞻建议与实施路径
(一)强化系统化融合机制
推广“田园综合体2.0”模式,借鉴四川相关经验,推动农业基地、文创工坊、研学营地三体联动,打造生产 - 消费 - 体验闭环,实现产业的系统化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引入智慧农业展示园区,如无人农场、区块链溯源等,提升科技型园区游客量年增长率(当前约10%)。同时,同步发展“云旅游”预售与定制服务,以科技手段推动产业升级。
(三)深化文化IP运营
对46项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开发。对于顶级IP,如全球农遗,建设沉浸式博物馆;对于中小IP,开发手作体验包、节气民俗课程等,实现文化IP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运营。
(四)创新政策工具箱
![]()
五、结语
目前,山东农文旅融合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质效攻坚”阶段。未来,需以产业链重构为核心,通过科技注入与文化深耕破解同质化瓶颈。同时,借鉴莒南“党建联建”模式,强化基层组织执行力,方能在全国乡村振兴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本报告核心数据及案例均引自政府官网、权威媒体及实地调研,确保数据真实可溯。如需完整数据包或区域定制分析,可进一步调取底层资料。展望未来,应持续关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山东省农文旅融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