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国家的孩子”!❤️
国庆之际(10月4日),新华社发表《走近“国家的孩子”|跨越血缘的草原大爱》专访报道:通过额日其照日嘎,从儿时被送入内蒙古的孤儿,到被两代草原父母养育长大,最后成为锡林郭勒人民教师,60余载的真实经历,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民族史诗再次推入公众视野。
![]()
新华社摄:额日其照日嘎肖像
几乎与此同时,一部名为《三千》的微电影也重磅上线,也用15分钟的光影,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情回溯。
![]()
这两件事,像商量好了一样。一个用真实的笔触记录当下,一个用艺术的镜头回溯历史,却都轻轻叩开了我们的心门,让一段关于民族大爱的往事,不再是书本里的故事,而成了我们能共同感知的温度。
![]()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尽管彼时的内蒙人民也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但草原各族的“母亲”们,依然展开温暖的怀抱,骑着马、推着勒勒车、用珍稀的乳汁与超越血缘的大爱,将这些孤儿养育成人,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
如今,《三千》中的孤女塔拉,也跟额日其照日嘎一样,有了自己幸福的家,三位母亲、女儿三代人,骨肉相连,生死不离。

这部片子,连同那段真实的历史,之所以能如此动人,或许是因为它们都做到了这三件简单却深刻的事。
![]()
一段《三千》史
半世“家国情”
![]()
立意动人
立足一个家,看见一个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于家国同庆中,唯有触达民心的真实情感,才能真正承载“家国同庆”的喜悦与厚重。
家的成长,是国的成就
《三千》正是基于此的深刻洞察:家,是民与国之间最微小、也最坚实的纽带,于是以“小家”见“大国”的创作立意,跃然于屏幕之上。
《三千》将镜头对准了,“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一个具体“小家”:60岁的孤女塔拉,和养育她的三位草原“额吉”(母亲),以及当代青年、女儿“阿茹娜”。
![]()
从小时候,大姥姥的陪伴、二姥姥的起名、三姥姥的缝补...到今天,三代人一起过塔拉60岁生日。这些点滴,共同构成了塔拉,作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一员,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完整生命画卷。
![]()
而额日其照日嘎的亲口陈述:童年时养父早逝,养母再婚后也离世,新继父阿青嘎家,为了继续供她上学,而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辍学务牧...到今天,从辛勤耕耘20多年的“优秀教师”岗位上退休,跟丈夫过起了自在的退休生活。这让塔拉一家的生命画卷,从影像,瞬间找到了现实的基点,真实可触。
![]()
额日其照日嘎和丈夫图布吉日嘎拉
这一立意,不仅让共和国史“三千孤儿入内蒙”这闪光的一页,化作可感,可知、可见的真实故事;同时也让“七十六载国庆”这一宏大主题,锚定在“小家成长”的真挚基座上。
国的欢庆,是家的归属
当塔拉从长大后,日复一日的写信自白,翻涌的寻亲“执念”,到女儿真带她去上海寻亲,但她又突然转身,跟三位母亲坐上勒勒车,再次环绕来时的哈河...
![]()
这一刻,塔拉完成了从“寻找来路”到“爱是归途”的精神归属。
![]()
一句“乳汁早已化作血脉,流淌在我的身体里”,让《三千》的立意,得以再次升级,它揭示了更深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团圆和共庆的本质,是找回“归属感”!万千“小家”的归属感,正是国家凝聚与民族团结,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脚。
无论是《三千》的立意表达,还是额日其照日嘎以上的亲口陈述,他们都在用最朴素的真情故事,诠释了“家的大义”,也承载了“国的恩情”,令人感动不已。
![]()
![]()
叙事升华
用个体微光,照亮民族的公共情感
如网友感悟:《三千》最动人的力量,来自其“个体见证大时代”的叙事智慧。它不是历史纪录片宣讲,而是进行了“个体微光”的重构!
![]()
通过“一位孤女、三位母亲、一个女儿”,三代人的普通人视角;让“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国家记忆,从历史一页,变成血浓于水的跨时代故事,照见民族“大爱”的公共情感。
![]()
而额日其照日嘎两代父母的真实故事,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三千》片名及其叙事意象中饱含的大爱,是有血有肉的传奇。
![]()
片名《三千》本身
就是一组精妙的“大爱”密码
![]()
它是三千个无依的孤儿
是跨越三千公里的生命守护
是三千世界般辽阔的草原大爱
也是无数无名草原母亲的共同名字
影片意象系统
也是一套完整的“生命”之歌
![]()
“河流”在向你讲述生命的来处
“勒勒车”承载着成长的足迹
“牧歌”代表着文化传承
![]()
“小牛”对应着草原儿女
而贯穿全片的“乳汁”,则是核心的意象
![]()
它既是草原母亲养育孤儿的乳汁,也是祖国母亲对每一个生命的滋养,也隐喻了“草原之子”伊利及其根源。
![]()
至此,《三千》的叙事,于无声处再升华,将观众的共鸣点,从一段民族佳话,引向“生命滋养”与“爱的延续”永恒主题。
![]()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也许会心一笑,读懂了伊利作为“叙事者”的用心。它和塔拉、和额日其照日嘎一样,都是从这片草原上获得生命滋养的孩子。伊利拍摄这部影片,是想诉说这份同样的感恩,并把这份源于草原的滋养,传递给更多的人。
![]()
![]()
时代影响
爱的回响,从历史传向未来
回看《三千》与新华社《走近“国家的孩子”》的报道,它们都没有直接“庆祝”国庆,却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通过跨越血缘的草原大爱,映照出了国家历史中“个体与小家”的剖面。
![]()
这些剖面中,不止有塔拉、额日其照日嘎,还有像《通嘎拉嘎|从绣花鞋到蒙古袍》,这样将大爱无疆,化作“爱的回响”,从历史传向未来的“国家的孩子”。
![]()
新华社摄:通嘎拉嘎肖像
年幼的通嘎拉嘎,穿着亲生母亲做的绣花鞋来到草原,草原母亲教会她缝制蒙古袍的技艺。如今,她的裁缝铺已成为一家远近闻名的服装店兼“民族服装制作培训班”。
![]()
如今的通嘎拉嘎,不仅传承了草原母亲的蒙古袍缝制技艺,还传承了这份“大爱”的精神,让爱延续:她跟其他“国家的孩子”一起成立了“国家的孩子爱心协会”,免费授徒,同时帮扶其他任何孤苦无依的人。
![]()
“从南方到北疆,爱一直陪伴着我,我也希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通嘎拉嘎,这句最朴素的告白,让历史佳话在当下产生爱的回响。
![]()
从通嘎拉嘎、额日其照日嘎、到《三千》塔拉;从新华社报道,到伊利叙事《三千》,我们心相通的感受到更深远的意义。
![]()
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当下;致敬母亲,是为了让爱延续;生命的故乡,在爱生长的地方;爱的归途,是从历史传向未来。
![]()
吾辈皆有爱的来处,无论未来身处何方,唯有以传承者的姿态,将大爱代代相传,方能不负韶华,不负家国。与时代共勉!
![]()
*【必要说明】本文《三千》影片与真实故事穿插讲述,《三千》的主角是塔拉,非以新华社真实报道为原型。
ARC-TMS-007-CL2-251002.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