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7 岁的小杨,每天给父母测血糖、教用智能手机,月底能拿到 5000 元 “工资”,备注栏写着 “家务全包 + 情绪价值输出”。
这不是个例。《2025 中国家庭关系白皮书》显示,全国已有超 380 万 “全职儿女”,他们白天管家务、陪长辈,晚上住父母家,每月能拿当地最低工资 80% 的 “薪酬”,用 3000 元活出 5000 元的生活质量。
有人骂 “新型啃老”,有人说 “清醒选择”。当 16-24 岁青年失业率高达 18.8%,应届生岗位少 15%,这代年轻人的 “回家”,到底是无奈躺平还是理性规划?
![]()
一半是无奈:被现实推着退回家门
1. 就业市场 “内卷”:找不到比 “家里工作” 更好的选择
2024 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缩招明显,某 211 毕业生投了 87 份简历,要么月薪 3000 不包吃住,要么是 996 的销售岗。对比之下,在家陪父母每月拿 5000,还能省房租,成了 “性价比之选”。
更现实的是成本账:一线城市房租占收入 50%,刚入职的工资扣完房租只剩 2000,连吃饭都紧巴。上海那位母亲哭诉,儿子说月花 300 元,实则燃气费、物业费都是她偷偷补的窟窿 —— 外面的 “独立”,早被生存成本戳破。
2. 竞争断层:待业越久,越难回归职场
数据很残酷:“全职儿女” 就业竞争力每年下降 40%,有人三年后连简历都不会写。武汉有个考生考公五年,换了八个辅导班,实质是借 “备考” 逃避职场,最后连面试都不敢去。
这是个恶性循环:越怕竞争越待在家,能力越退化越不敢找工作,最后只能困在 “家庭舒适区”。
![]()
一半是清醒:把家庭当 “缓冲带”
1. 主动规划:给人生 “充电” 的过渡方案
和 “啃老族” 的被动依赖不同,很多 “全职儿女” 有明确目标。35% 的人把这当考研、考公的 “充电站”,家里提供食宿和基本收入,他们能专心备考,这本质是 “用时间换机会”。
西安 25 岁的小李就是如此,他每月拿 4000 元家务报酬,同时自学数据分析,一年后成功入职互联网公司。对他来说,“回家不是躺平,是找个地方攒力气”。
2. 代际共赢:用劳动换陪伴的新型养老
52% 的父母会主动给 “全职儿女” 加薪,理由很实在:“孩子陪我解闷,比请保姆靠谱”。上海有位老人,子女每月帮他管理慢性病、处理琐事,他愿意出 5000 元,比雇护工便宜,还更贴心。
某智库报告指出,72% 的这类家庭在重塑养老模式:子女用劳动换生存空间,父母用金钱买情感慰藉,成了 “过渡性共赢”。
![]()
关键在 “边界”:别把缓冲带变成终点站
1. 定好 “退出机制”:避免陷入温水煮青蛙
真正的清醒,是给 “全职” 设时限。小李一开始就和父母约定 “最多一年”,每天雷打不动学 6 小时,拒绝无限期拖延。而那些没目标的人,很容易被 “轻松” 吞噬,最后丧失走出去的勇气。
2. 算清 “经济账”:别让父母掏养老钱补贴你
要分清 “劳动报酬” 和 “隐性补贴”。如果父母的 “工资” 是从养老金里挤出来的,导致他们省吃俭用,那就是真啃老;如果只是把雇保姆的钱给你,还能互相陪伴,才是合理交换。
3. 保持 “社会链接”:别切断成长的根
73% 的长期 “全职儿女” 会逃避社交,慢慢和社会脱节。广州的小陈每周参加行业沙龙,就算在家也接兼职,既没丢专业,还积累了资源,这种 “半融入” 状态最安全。
“全职儿女” 本身没有对错,错的是把无奈当常态,把清醒变躺平。
就业难是现实,家庭支持是幸运,但年轻人的底气从来不是父母的屋檐,而是自己的能力。如果把这段时间当 “蓄力期”,补技能、攒经验,就是清醒;如果只是躲着不长大,靠父母养着,就是真贫穷 —— 不是没钱,是没了站起来的勇气。
毕竟,父母的房子再暖,也装不下你的未来。缓冲之后,总要自己走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