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2月,一辆骡车颠簸在京津道上。车里坐着一位账房先生打扮的中年人,身旁是他患病的同伴。谁也想不到,这两位竟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李大钊正护送遭通缉的陈独秀前往天津。就在这辆不起眼的骡车里,两人深入交谈,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这段传奇经历,恰似两人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作用的缩影:一个以雷霆万钧的思想风暴唤醒一代青年,一个以坚韧不拔的组织实践播撒革命火种。若要论谁的历史作用更大,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从多个维度细细品味。
思想启蒙的广度与深度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前进道路。他那篇《敬告青年》开宗明义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响亮的号角。在《新青年》的推动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障碍。
李大钊的思想贡献则更为聚焦。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他那“试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言,如惊雷般震撼了无数寻求救国真理的青年。从思想传播的深度来看,李大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但从影响的广度而言,陈独秀启蒙的受众面显然更为广阔。
![]()
组织建设的具体贡献
1920年春夏之交,李大钊在北大秘密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看似学术团体的组织,实际上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前身。他亲自指导下的北大图书馆,更是培养了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这些青年后来都成为北方党组织的中坚力量。
陈独秀在上海的活动同样成效卓著。他主持成立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承担了发起组的职能。据包惠僧回忆,陈独秀亲自写信给各地进步团体,推动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全国53名党员中,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受过陈独秀的影响。
培养骨干的不同路径
陈独秀善于通过《新青年》这个平台发现和培养人才。毛泽东后来深情地回忆:“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本杂志了。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像毛泽东、恽代英这样的青年,都是通过阅读《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
李大钊则更注重面对面的培养。他在北大图书馆期间,不仅影响了毛泽东这样的临时工作人员,还通过授课、演讲、指导社团活动等方式,直接培养了一大批北方革命青年。张国焘、刘仁静等早期党员,都是在李大钊的直接引导下加入共产主义运动的。
![]()
理论建设的各自特色
陈独秀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上。他那“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著名论断,至今仍被人们频频引用。在转向马克思主义后,他撰写了大量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理论,使这些深奥的理论能够被普通知识分子所理解。
李大钊的理论创造则更具前瞻性。他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中,不仅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敏锐地指出这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他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亲自到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展工人运动,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
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
在党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因其巨大声望被推举为中央局书记。即使他因故未能出席中共一大,代表们仍然选举他担任这一最高职务。这充分说明了他在早期共产主义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李大钊虽然未能进入中央领导机构,但他在北方党组织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时间维度看,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是思想上的先行者;陈独秀则以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积累的威望,为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两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从思想传播到组织建立的历史性跨越。
![]()
个人风格的迥异影响
陈独秀性格刚烈,行事果断,这种“家长”作风在建党初期确实需要。当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救中国的真理后,就毫不犹豫地与过去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决裂。这种决绝的态度,影响了许多正在彷徨中的青年做出了人生选择。
李大钊则温厚谦和,被青年们亲切地称为“守常先生”。他的这种性格使他能够团结不同倾向的进步人士,为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罗章龙回忆说:“守常先生就像一块磁石,把追求进步的年轻人都吸引到他的身边。”
历史评价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陈独秀以其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广阔天地;李大钊以其扎实的组织工作,为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若论思想启蒙的广泛性,陈独秀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若论组织建设的直接性,李大钊的贡献可能更为具体。
正如那辆行驶在寒冬里的骡车,陈独秀与李大钊原本就是并肩前行的战友。在创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征程中,他们各自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纠结于“谁的作用更大”,不如将他们的贡献视为一个整体——正是思想启蒙与组织实践的双重奏,才共同谱写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壮丽序曲。
【参考资料】:《陈独秀传》(人民出版社)、《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新青年》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