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名家云集、老戏迷追更、Z世代打卡,这场中秋戏曲晚会,藏着“栖霞有戏”的成长密码

0
分享至

当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的丝竹声在南京栖霞古镇响起,当《桃花扇》的水袖拂过千年文脉浸润的街巷,这场沉浸式演出不仅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栖霞有戏”这个文化IP的成长密码。10月6日晚,晚会通过全媒体平台与全国观众见面,而“栖霞有戏”的故事,已经跳出舞台,在民生温度、文脉厚度与发展活力中,铺展成一幅鲜活画卷。



一戏暖民心: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

“孙老师,记得提醒我们看戏啊,我得守着电视机!”挂了剧团观众的叮嘱电话,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山水园社区“梨园春”文艺志愿服务队戏友扬剧团团长孙学林笑着告诉记者,这场10月6日晚在全媒体平台播出的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让戏迷们盼得紧。

最热闹的,还要数晚会录制那天的古镇现场。“我带了16位老戏迷到了现场,有的老人拿着入场票,能近距离看演出;没票的也不遗憾,大家围在场外的大屏前照样看得过瘾。”孙学林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惠及更多游客和周边居民,晚会在栖霞古镇设置了“第二现场”,以大屏同步直播的方式实现晚会观众区的“外扩”。晚会现场的布置也藏着巧思:不仅搭建起融入实景的开放式演出区,还特设栖霞非遗展示区,以及丰富的网红文艺打卡点。


孙学林回忆起来仍满脸笑意,“这都过去好几天了,还有去现场的老人拉着我念叨,说那天的戏听得入心,到现在还回味呢!”

对老百姓来说,这场晚会最大的惊喜,是把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优质资源,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这么多戏曲名家,坐在家门口就能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观众握着节目单感慨。这也道出了栖霞区把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的初心。晚会上,15位来自省内外的梅花奖名家齐聚一堂,昆曲的婉转、京剧的铿锵、扬剧的亲切……不同剧种的经典唱段轮番上演,让戏迷们过足了瘾。


“京剧名家、梅花奖得主杜镇杰与张慧芳都来了,着实让我们开了眼界,更是带来了‘既有眼福又有耳福’的艺术享受。”栖霞区文联戏曲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吕树堂一直活跃在戏曲惠民演出的第一线,他告诉记者,栖霞的戏曲氛围越来越好。“有不少艺人、老艺术家选择来到栖霞定居,这些年,各个戏种都慢慢壮大起来了。”吕树堂介绍,“以前,听越剧、京剧的观众比较多;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扬剧、锡剧、淮剧、昆曲,每个剧种都积累了不少忠实戏迷。”

吕树堂也期待,在“栖霞有戏”的品牌带动下,未来能有更多戏种、更多戏曲演出队伍参与进来,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常享戏曲盛宴,让传统艺术在栖霞这片土地上越传越广、越唱越响。

一戏牵文脉:让经典“活”在当下

“中秋戏晚”带动栖霞古镇打造戏剧小镇,赋能“栖霞有戏”品牌建设,让戏曲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与栖霞文脉形成奇妙呼应,也为晚会品牌注入鲜活动能。

谈及此次晚会为何会在栖霞古镇,栖霞区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杜巍提到了古镇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空间格局。


相传昆剧《桃花扇》故事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栖霞山。“红叶村村好,村头即寺前。桥通秋涧水,门对夕阳田。有树皆松桂,无人不佛仙。午斋钟动处,吟望总茫然。”这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题写《游栖霞寺》诗中的一首。也正是孔尚任的这次栖霞山之旅,才使得旷世奇作《桃花扇》横空问世。在杜巍看来,深厚的文脉根基,是“栖霞有戏”文化品牌最坚实的底气。

于是,当开放式演出区与栖霞山实景相融,一场“入戏”的体验就此展开。昆剧“刷屏”秀《一扇千年》,将《桃花扇》“眠香”“誓师”“余韵”三个经典选段浓缩呈现,更以Z世代熟悉的网络视角重构叙事,让千年戏曲文脉与当下青春活力碰撞出奇妙火花,让观众在熟悉的语境里读懂传统的魅力。


这份文脉传承,也成了演员与这片土地的情感纽带。“昆剧《桃花扇》最后一折‘余韵’的发生地就在栖霞山,所以我感觉在栖霞山演出很独特,仿佛就是命中注定。”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施夏明此次登台,心中满是感慨。他曾来到栖霞山,寻访李香君的衣冠冢:“以往来栖霞山,多·为赏红叶;这次以《桃花扇》表演者的身份再临此地,这份意义格外珍贵。”

近几年来,栖霞区着力打造“栖霞有戏”戏曲文化品牌,推动戏曲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这次戏晚走出演播厅,走到山明水秀的栖霞古镇,正是扩大传统戏曲影响力与戏曲文化品牌赋能的双向奔赴。中秋戏晚的大幕已落,但栖霞区关于戏曲的故事远未结束。

一戏聚活力:让传承“实”在根基

10月1日0时至10时,高德地图实时景区热力榜显示,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以单日游客接待量跃居全国最繁忙景区第3位。这个数据,不仅刷新了栖霞山国庆首日的历史纪录,更折射出栖霞的强劲吸引力。

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的,不仅是“秋栖霞”的盛景,更有“栖霞有戏”带来的多元特色体验。杜巍透露,围绕中秋戏曲晚会,栖霞区策划了一系列前置、并行与后续的延伸活动,形成“好戏连台”的持续效应。


“假期我来了好几趟栖霞山,每次都看到有不同戏种的演出。”家住栖霞山附近的居民说。记者了解到,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里,至少4场经典折子戏轮番上演,还有沉浸式戏曲演出、戏曲文化市集、戏曲妆造体验,以及栖霞山景区策划的沉浸式解谜游戏……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游客在整个国庆中秋假期,都能在栖霞古镇、栖霞山随时随地“偶遇”戏曲之美。

不仅如此,“栖霞有戏”的基因已经刻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社区角落,它不只是国庆中秋假期里的热闹,更是平日里社区戏台上的定期开唱。

“我们剧团每周都有固定演出,不少老戏迷早早就记着日子,有的从隔壁街道赶过来,有的甚至跨区跑一趟,就为了听两段过瘾的戏!”孙学林笑着告诉记者,社区还特意为剧团腾出两间合计100多平方米的房间,既能排练又能办小型演出,成了戏迷们的“快乐据点”,也成了“栖霞有戏”扎根民生、传递活力的“毛细血管”。


更让孙学林欣喜的是,在栖霞这片土地上,戏曲正悄悄打破“长辈专属艺术”的标签,渐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新符号。观众里有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以传承的姿态,让一场场兼具传统底蕴与青春气息的戏曲盛宴,在栖霞不断焕新登场,成就栖霞的连台好戏。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是国内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昆曲社团之一,其唱曲传统可追溯至1922年。百年来,曲社薪火相传,教学与实践活动一直未断。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同样声名远播,涵盖十余个剧种,每周开展“吊嗓”、身段训练与知识讲座,并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等名家指导。9月27日,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和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首度携手,一场名为“梨园薪火”的大学生戏曲联展在栖霞精彩启幕,以青春之名传承千年戏曲文化,以热忱之心演绎经典剧目精髓,让游客市民大呼过瘾。

“栖霞有戏”,不止是戏曲的盛宴,更是栖霞文化民生的缩影、城市发展的亮色。它让优质资源俯身贴近民心,让千年文脉鲜活融入当下,让青春力量接续传承薪火。从社区戏台到高校课堂,戏曲之美浸润街巷,文化温度温暖人心。未来,“栖霞有戏”必将继续以戏为媒,串联起文脉与活力、民生与发展,成为栖霞鲜明的文化符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图源:栖霞区文联、栖霞区融媒体中心、南京栖霞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3836文章数 14035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