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从今年的10月份开始,将有2名巴基斯坦公民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接受为期一年的航天员适应训练。
待考核结束,他们将进入“天宫空间站”,执行为期一周的任务。
其实在今年2月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正式签下了一份载入史册的协议。
这份协议意味着,天宫空间站运行至今首次敞开大门,巴基斯坦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外国合作伙伴。
按照计划,巴基斯坦将先在国内选拔出10至15名候选人,再缩小范围选出2名航天员,这2人将在中国接受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会有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进入天宫执行飞行任务。
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好奇:为什么第一张外国人门票给了巴基斯坦,而不是航天技术更成熟的俄罗斯?
天宫空间站自建成以来,已经完成了4次载人飞行和3次货运补给,先后有5个航天员乘组共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
空间站运行稳定,各项科学实验顺利推进,但一直缺少外国航天员的身影。这个局面即将被打破。
说起来原本意大利宇航员是有机会率先进入天宫的,但受到地缘因素影响,意大利方面中断了在中国的训练。
这让天宫空间站一度成为唯一没有外国人进入过的在轨空间站,现在选择巴基斯坦,时机恰到好处。
4月份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发者会议上,巴基斯坦太空与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副总干事透露,他们国内的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启动。
巴方计划从10到15名候选人中最终选出2名,送到中国接受训练,完成全部训练科目后,其中1人将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这不仅是巴基斯坦航天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巴基斯坦的两名航天员将在中国接受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训练,完成训练科目后再从中选出一名航天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把第一张门票给巴基斯坦,增强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自信心和影响力,还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太空计划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还有就是可以深化中巴关系。
更关键的是,这可能是在为未来多国参与月球科研站做铺垫。
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正在加速推进,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主要飞行产品处于初样研制阶段,文昌发射场登月任务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正在有序开展研制建设。
按照规划,2030年前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
登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在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以月球南极区域为中心,具备百公里范围的科研作业能力;
第二阶段将在2050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这个宏大计划需要更多国际伙伴参与。
今年9月,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朋友圈"继续扩大。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塞内加尔航天局签署了合作协定,深空探测实验室还与来自瑞士、塞尔维亚、阿联酋、印尼等国家的10个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这些合作伙伴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对太空探索充满热情,但自身技术力量有限,中国的开放姿态给了它们实现太空梦的机会。
月球表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理论上有足够空间供人类和平利用,但如果抱着争夺地盘的心态,月球很可能成为新的是非之地。
中国选择与巴基斯坦这样的伙伴合作,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月球探索应该是开放共享的,而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属领地。
至于为什么不先选俄罗斯,这里面有实际考虑,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经验丰富,但也有自己的战略需求。
选择一个更纯粹的合作伙伴,在登月初期阶段风险更可控,等到国际月球科研站逐步建成,各国都有机会参与,到那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会更大。
载人登月被视为大国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将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不仅要在月球上站稳脚跟,更要吸引更多国家共同参与,形成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分散了地缘风险,另一方面让太空探索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福祉。
天宫空间站即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巴基斯坦拔得头筹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从天宫到月球,中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参与太空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