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落在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肩上时,这不仅是科学界的盛事,更是人类对抗自身免疫疾病征程上的里程碑。他们关于外周免疫耐受的突破性发现,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免疫系统如何在攻击与自保间保持精妙平衡的世纪之谜。
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在基因层面的探索中,首次发现了FOXP3基因与免疫调控的深刻关联。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正在进行着一项当时被视为“非主流”的研究。
![]()
1995年,他成功识别出一种特殊的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这些细胞不像其他免疫细胞那样积极攻击,反而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
2003年,坂口志文完成了一项关键工作:证明FOXP3基因正是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主控因子。这一发现如同桥梁,将基因层面与细胞层面的发现完美连接,构建了外周免疫耐受的完整理论框架。
因此,2025年诺贝尔奖也授予了这三个人。其中,坂口志文站上2025年诺贝尔奖领奖台时,他是本世纪第20位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籍科学家。这也是日本在2001年提出“50年内拿下30个诺贝尔奖”,仅用不到25年的时间,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这些自然科学硬核领域也多人或将。为什么日本这么多人能获得诺贝尔奖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最初建立在引进、模仿和改良西方产业技术的基础之上。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决策层以其深刻的远见意识到,依附性的技术路径无法支撑国家的长远未来。于是,“技术立国”战略被明确提出,其核心便是将国家研发的重点,从应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坚决地转向强化自主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这一战略转向,奠定了日本日后诺贝尔奖丰收的政策基石。它意味着国家资源开始向那些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却关乎人类根本认知的科学问题倾斜。数据显示,日本长期以来保持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16至2021年间,其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始终维持在3.0%以上。尤为关键的是,在2023年,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高达14.6%。这种长期、稳定且侧重于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为科学家们安心从事长周期、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保障”,让他们能够摆脱“短平快”项目的束缚,去挑战那些真正重大的科学难题。
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构成了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的“黄金三角”。其中,京都大学以培养出11位诺奖得主的传奇,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这些顶尖学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雄厚的财力与设备,更在于它们精心营造并世代传承的独特学术生态。
在这里,“自由探索”与“宽容失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了骨髓的学术文化。教授们被赋予充分的研究自主权,可以基于个人学术兴趣和科学直觉,选择那些看似“冷门”甚至“逆主流”的研究方向。坂口志文对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探索,在当时并非热点,却得到了足够的支持与尊重,这正是这种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此外,日本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强调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扶持,通过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努力营造让年轻科学家能够尽早独立领导课题组的成长环境,确保了科研生命的代际延续。
日本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大多诞生于几十年前的基础研究。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曾精辟地指出,日本近年来的诺奖热潮,本质上是在“收割”数十年前种下的“基础研究之果”。这种“时间滞后效应”,是理解日本科学成功的关键。
它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绝非一蹴而就的功利化产出,它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反复的试错与漫长的验证。日本的科技体系,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历史耐心,愿意为一项可能数十年无果的研究提供持续支持,才最终等来了今天的厚积薄发。这恰恰是对急功近利、唯论文数量与即时影响力是图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最有力批判。
然而,日本的科研体系面临的危机正在浮现。政府预算的紧缩,导致大学被迫不断缩减终身教职(Tenure)岗位,转而大量增加短期合同制研究人员。在2007至2013年间,日本大学内的短期合同研究人员数量急剧上升,许多富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陷入了“努力工作,却永远看不到稳定职业前景”的困境,自我感觉如同“用后即弃的一次性用品”。
这种科研环境的恶化,已引发了严重的人才外流。一批正值创造力黄金期的中青年科学家,选择前往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以寻求更优渥的研究条件和更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当前荣获诺奖的科学家,其科研黄金期大多处于日本上世纪科研投入的鼎盛时代。倘若当下的人才困境持续,日本的基础研究优势将面临断档的风险,今日的辉煌或将难以为继。
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建设世界级科技强国的清晰蓝图:它需要长期、稳定且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作为燃料;需要营造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作为土壤;需要构建能够让青年才俊安心立业、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体系作为根基。坂口志文的获奖,不仅是一项科学成就的荣耀,更是一次深刻的启示:那些最终能够改变世界的颠覆性发现,往往孕育于对未知世界纯粹而执着的探索之中。而一个伟大的国家科研体系,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正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的包容性、前瞻性与历史耐心,去守护这些看似遥远却蕴藏着无限可能的科学火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