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下辖的滨海小城,是闽南文化与时尚产业并存的传奇之地。
每到秋季,石狮的祥芝渔港,咸腥的海风里涌动着当地人满怀期盼的热情。
我站在码头上,眼前是600多艘渔船鳞次栉比的壮观景象——桅杆如林般刺破云层,每艘船的甲板上都堆着成堆的渔网和连串的浮标,巨大的海锚长满锈斑——这里正在上演福建规模最大的开渔盛事,也是当地人与渔民的一年一度的盛事——石狮开渔节。
![]()
祥芝灯塔在港区高处静默矗立,这座砖石结构的建筑已守望了近百年,塔身斑驳的痕迹里藏着老渔民们的航海记忆。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渔港,祥芝渔港的开渔节已经传承百年,不论对当地人还是渔民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仪式感,那些即将驶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远洋渔船,与奔赴近海的小型捕捞船,共同构成了一幅海洋丰收的壮阔图景。
![]()
▌开渔节是石狮的一大盛事,也是当地渔民们的“竞争”赛事,为了捕获更多的渔货,船长们会预先规划好要前往捕鱼的海域,待开渔时间一到,即刻出发,获取最好的位置才能补到价值最高的鱼。从空中看,上百艘渔船争相竞发的景象非常壮观。
据当地渔民的说法,祥芝港的在当地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明代《闽书》记载“祥芝港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尾,与崇武所相对”,明初徙石湖巡检司驻此,成为闽南海防重地。如今,祥芝渔港的新灯塔架设在更高的山头,成为了更明确的“地标”,但渔港的老灯塔依旧是开渔节的精神坐标。
今天的开渔节有着严格的规定,出海的渔船要在开渔前准备好船上的设备,开渔节当天的正午12点,所有渔船才能越过海上警戒线,向各自捕鱼的目的地进发。
![]()
▌石狮海岛上的灯塔,灯塔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渔民出海的准则 | ©视觉中国
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捕鱼位置有高科技的帮助,变得容易了许多。船长室的系统中有电子海图,雷达能寻找到鱼群的大致方位,显示在屏幕上。而每一艘的船长室,也一定会有一个祈福的神龛,用来祈祷天气和出海顺利。如此这般,传统的航海智慧与现代科技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开渔前三天,渔港仿佛进入“备战状态”。我跟着船长蔡国用穿梭在堆满物资的码头,他正指挥工人往船上搬运成箱的方便面和瓶装水。“渔船出去一趟,多则二十多天,物资一定要带的足足的。”船长蔡国用拍拍沾满柴油的工作服,指向不远处正在检修钢索的年轻船员,“现在的网具都是尼龙材质,比以前的麻线网结实多了,钢索也是,但每次出海前都要细细检查,如果在海上出了问题,船员也要能修补这些设备。”
![]()
▌从空中俯瞰,鳞次栉比的屋顶和日落的光辉交相呼应,非常壮观。
开渔节当日的清晨,我们一行人和船长蔡国用一起,登上“闽狮渔0588”号,参与这场预示着丰收的仪式。船员们将艾叶浸泡在海水中,用枝条轻轻洒向船头,鞭炮声骤然响起时,细碎的红色纸屑被海风卷向空中。驾驶室后方的小神龛里,神像前的香炉青烟缭绕,每个船员经过时都会双手合十默念几句。
“以前没天气预报,全靠看云识天气,现在有了卫星云图,但祭拜的规矩不能少。”船长蔡国用指着墙上的日历说,“你看,这上面记着去年开渔的日子。”甲板上,开渔的仪式仍在继续,强壮的海员们毫无疲惫神色,眼神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
▌祥芝渔港在石狮市,是泉州最大的渔港,也是福建省吞吐量最大的渔港,这里的渔船标有“闽狮渔”的字样,代表渔船来自祥芝渔港。
进入渔船内部,我被狭小的居住空间震惊了。每个铺位也就1米7、8长,左右两侧用木板隔开,船长说这也是为了抵御海上的风浪。
当渔船缓缓驶离码头,岸上的送行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挥舞着红绸,从海面上远远看去,格外显眼。我站在甲板上回望,太阳已高升,光束划破雾气,那些即将远航的渔船如黑色的箭矢,将灯塔甩在身后,径直航向丰收的海洋。
![]()
▌近海捕捞的渔船陆续归港,带回当地丰收的希望 | ©视觉中国
第二天的傍晚时分,近海捕捞的渔船陆续归港,码头上瞬间热闹起来。我跟着当地向导来到码头,只见刚靠岸的渔船上卸下一箱箱活蹦乱跳的螃蟹与银光闪闪的鲳鱼。
“今天第一网的蟹最肥,拿去清蒸最地道。”鱼贩们麻利地打包着海鲜,一位到此采购的餐厅主厨告诉我,开渔后的半个月是石狮海鲜最丰盛的时节,本地餐馆会更是有不少“开渔宴”,其中,本港的杂鱼很受当地人欢迎,因为距离近,渔货鲜,这一口的鲜食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
![]()
▌海上养殖场,渔民伴着鹭影辛勤劳作 | ©视觉中国
除了开渔节的热闹,祥芝渔港周边也藏着不少惊喜。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祥芝渔民文化节”的展示馆,那里陈列着百年前的渔灯与航海图。
当地渔民告诉我,每年开渔节期间,这里还会举办渔歌对唱、龙舟竞渡等活动。
当暮色笼罩渔港时,我站在祥芝灯塔下,看着远处的渔船灯光星星点点。那些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那些与风浪搏斗的瞬间,最终都化作了码头上沉甸甸的渔网与人们脸上的笑容。石狮的开渔节,不仅是一场海洋上的丰收仪式,更是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的见证。
![]()
每逢开渔的季节,数百艘渔船航向大海的壮观景象和几天之后接连不断返回的满载渔船带回来的新鲜渔货吸引了众多旅行者,开渔节的时机,也是石狮旅游最热闹的一段日子。
前几日和我们一起参加开渔的杨紫明,也是被当地人爱称为“卡宾先生”的卡宾品牌创始人,也把自己最重要的时装大秀选在了开渔季。“我选择在石狮办时装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就是石狮人,当然也想为了推广家乡旅游尽一份力。”
去年的开渔季,杨紫明把时装秀的场地设在了石狮著名的景点林峦渡,百年古渡口的时尚大秀吸引了设计师、艺人和时尚爱好者,着实让石狮这个地方小“火”了一把。今年杨紫明要在祥芝渔港灯塔下的“小威海”的海边铺设一条“海上T台”,伴着石狮海港秀丽的风光,一场盛大的时装秀就要在此地拉开帷幕,也成为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旅游“大事件”。
![]()
▌杨紫明是石狮本地的知名企业家,也是石狮旅游和文化的推广者,他的自媒体账号粉丝很多,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卡宾先生”。
在这个时节来到石狮,有很多地方可让旅行者细细探索——刚翻新不久的八卦街仿佛是新、旧时光的拼图,青石板路上,穿校服的学生们挤在“阿婆蚵仔煎”摊前,看阿婆用铲子搅动面糊,蛋液裹着刚上岸的海蛎,在铁板上滋滋作响;夜晚时分的大排档是八卦街的老街最热闹的光景,人们在屋外挑好新鲜的海鲜,老板当即处理烹饪,几分钟之内为你端上桌来。
开渔节带来的丰沛海味存在于石狮的各个地方,尤其是这样的大排档上,能让食客品尝到家里吃不到的滋味。
![]()
▌刚翻新不久的八卦街仿佛是新、旧时光的拼图,旧时建筑与现在的人间烟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视觉中国
永宁古卫城的瓮城里藏着本地人饶有趣味的生活密码,明代的城墙砖缝里嵌着贝壳——以前的石狮人用海蛎壳当“建材”盖房子,和南太平洋上的“蚝壳房子”别无二致。
在古卫城的巷子里,你会发现当地人经营的茶楼里虽然没几个客人,老板娘却和自己的姐妹喝茶聊天,万分开心。
![]()
▌石狮城隍庙是由永宁城隍庙分灵而起的,具有鲜明的闽南侨乡特色 | ©视觉中国
不定时开店的“妆糕人”雷芳兴铺面,玻璃柜里摆着“八仙过海”和“姜太公钓鱼”的妆糕人——妆糕人就是北方的面人,只是永宁妆糕人的造型上更有闽南文化的特色;还有巷尾深处的“水泥雕塑家”,用水泥浇筑出石狮众多颇有特色的建筑模型,比如永宁邮电局、永宁东楼、番仔楼等等,甚至还有复原的永宁古卫城的模型,令人惊叹手艺精巧的同时,还了解到闽南建筑独有的特色——这是石狮人的意趣盎然的生活图景,在文化内涵中又有着生活的意趣盎然。
![]()
▌永宁卫城中的茶楼 ,本地人栽种的小盆栽。
灵秀山的金相院是座会讲故事的番仔楼群落——南洋归来的华侨在1935年建成这座中西合璧的寺庙,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建筑群落上精致的剪瓷造型,颜色鲜艳丰富,造型精致灵动,著名的滴水兽也制作得可细致看清层层鳞片,颇为精巧。
![]()
▌洛珈寺屋顶嵌瓷 | ©视觉中国
海上的洛迦寺堪称自然与建筑结合的杰作。花岗岩砌成的庙宇群漂浮在距岸300米的礁盘上,涨潮时仿佛悬浮在碧波间。阳光穿过幡旗时,整座寺庙像被撒了把碎金子。
![]()
在石狮,靠海而生的“渔人”们将海风与浪花揉进了日常日生活,而靠近海港而生的本地人,却也将海港作为生活的“大本营”,新鲜的生活催生出渔港与无数生活方式交织的独特生活图景,比如精品咖啡,就让石狮存在多年的老渔港多了一丝浓郁的“咖啡香”。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祥芝渔港众多渔船的桅杆时,码头上的橘若灯塔咖啡已飘出烘焙香气——这家面朝万吨级渔船泊位的咖啡馆,用烘焙蛋糕蛋糕与特调饮品书写着海边慢时光。这家咖啡厅不仅提供品种丰富的咖啡,还有各种各样的甜品和特调饮品,吸引着旅行者到此一边观赏渔港的壮观,一面品尝这里精致的生活。
![]()
▌巴浪鱼咖啡的建筑别具特色,是老渔港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鲜烘焙的华夫饼温度正好,奶油裹着马达加斯加香草籽,切开时能听见外皮轻裂的酥脆声响;特调的“荔枝蜜桃气泡饮”口味新鲜,正好应对海港灼热的天气;用海边的粗盐制作的焦糖海盐蛋糕仿佛还融着渔船归港时带回的海藻清香……
除了露台的咖啡吸引无数旅行者到此打卡,楼下的海鲜排档更是能让饥肠辘辘的旅行者大饱口福。
![]()
▌橘若咖啡的美味松饼。
在老码头,废旧凿冰室改造的巴浪鱼咖啡总被旅行者的相机包围。经营者亚三与阿梅告诉我,他们在设计这间咖啡厅时,尽可能地保留和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原貌——被海水盐分腐蚀的墙体;裸露的钢筋;墙上的打冰、专业吊机、船员介绍电话,以及密密麻麻的船主姓名和渔船编号是渔港密织的信息网。
之所以用“巴浪鱼”来起名,是因为巴浪鱼是本地十分常见且廉价的鱼类,闽南人从小吃它长大,他们希望自己的咖啡品牌也能如此扎根于生活。
斑驳墙面上“闽狮渔1289”的褪色船号下,店主亚三正用船锚形状的压粉器制作浓缩咖啡。这家店最出名的咖啡是巴浪鱼冷萃,当然还有使用了当地的石花膏制作的拿铁。亚三向我隆重推出他们的黑鲳鱼干小食,我尝了一口,浓烈的鱼腥味仿佛在口腔泛起海浪的味道,但配上咖啡,可谓协调。
![]()
▌巴浪鱼咖啡的创始人亚三和红豆。
灯塔下的橘若灯塔咖啡是开渔节的最佳观景台。几个水泥结构的大管道构成了这家店最独特的景观,店主将喝咖啡的桌椅放在水泥桶里,形成了海边别具一格的“赏景座位”,后面的山坡上,四散着露营桌椅和渔民的小屋,来这里喝咖啡,可以自己选一个景观好的位置,搬个露营椅坐下,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氛围。
开渔节那天,我就坐在橘若灯塔咖啡的小山坡上,亲眼看见百余艘渔船如黑色箭簇掠过海平面,船长们站在甲板上挥舞红绸,渔妇们的欢呼声与咖啡机的蒸汽声混在一起,海浪拍打礁石的节奏与之形成共振,节奏里全是咸湿的海风味道。
![]()
▌大响咖啡提供多种咖啡豆给客人选择。
橘若灯塔咖啡一旁,是石狮市的著名“景点”小威海,沿着6公里长的小威海海岸线漫步,红黄蓝三色的沿海通道像条彩带铺在沙滩上。傍晚六点的夕阳把观音山隧道染成蜜糖色,骑共享电动车的情侣们停在斜坡上,看集装箱码头的起重机将晚霞剪成碎片。堤坝的礁石缝里藏着巴掌大的青蟹,当地的小孩子们着竹篮拾贝壳,这是一种独属于石狮港口的赶海生活。
这段以日落景致在社交媒体上出名的道路其实是一段废弃的防波堤,钢筋水泥在暮色中染上一抹柔情,曾经的防波堤成为了著名的拍照打卡地——穿汉服和短裙的姑娘站在堤坝上拍照,身后的货轮正拉响归港的汽笛,场景奇妙,又莫名地和谐。
![]()
▌渔获丰收的季节也不全是用渔船速冻的鱼鲜,吃不完的渔获晒成鱼干,可以慢慢品味很久。
除了那些著名的港口咖啡厅之外,石狮老城区也不乏高品质的咖啡厅,大响咖啡的标志性门牌藏在城中的社区里,Logo是一把左轮手枪,可能和它的名字“大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家精品咖啡店虽然没有漂亮的拍照打卡地,却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不论是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还是哥伦比亚的瑰夏,都被店主人一一标好口味和烘焙方式,写在长长的咖啡单上,根据客人的喜好,店长会为你推荐多种选择,如果想要好好品尝不同咖啡豆的妙味,这家社区咖啡绝对是不二的选择。
![]()
▌创新的咖啡口味和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办的咖啡馆 | ©视觉中国
开渔节过后,石狮的海风里都飘着丰收的香气。这几天一路同行的杨紫明热情邀请我去他家赴宴,品尝一下石狮地地道道的“家宴风味”。掌勺的厨师阿大是石狮有名的“灶台艺术家”,他用刚上岸的海货和过硬的手艺,在小院桌上摆出一桌闽南风味的家中盛宴。
![]()
▌渔民们在捕捞到鱼之后,会在渔船上对于进行简单的分类,现代的渔船有大型冷库,可以当场将新鲜的渔货速冻起来保持新鲜。
闽南咸食一上桌就香气扑鼻,阿大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大块,用八角、桂皮等十余种香料腌制后,裹上糯米粉入油锅炸至金黄。咬开酥脆的外皮,肉汁瞬间在口中迸发,搭配闽南甜辣酱,咸香与微辣交织,让人欲罢不能。
家常海蛎煎则是石狮人的心头好,阿大特意选用祥芝渔港捕捞的小海蛎,先将红薯粉与清水调成面糊,打入新鲜土鸡蛋搅匀,热锅冷油放入海蛎煎至定型,再淋上面糊,撒上翠绿的葱花,煎至两面金黄,外酥里嫩,海蛎的鲜甜与鸡蛋的醇香完美融合。
![]()
▌石狮本地人的家宴少不了当季海鲜,以及海鲜制成的鱼丸等食材。
白灼东山钓管堪称原汁原味的代表,精心挑选出大小均匀的新鲜小管,在沸腾的海水中焯煮几十秒就迅速捞出,保留了小管最本真的鲜甜。轻轻咬开,弹牙的肉质带着淡淡的海水咸香,蘸上用蒜末、香醋、酱油调制的酱汁,清爽又开胃。
柯内港小杂鱼是将鲳鱼、小黄鱼、泥猛鱼等七八种杂鱼洗净,在砂锅中铺上姜片、葱段,码放杂鱼后倒入米酒与生抽,小火慢炖。揭开锅盖时,浓郁的鱼香混着酒香扑面而来,鱼肉鲜嫩多汁,汤汁都能拌上一大碗米饭。
![]()
▌鱼丸小食,独特的烹饪方法保留了食材最本真的鲜甜。
坐在颇有闽南风格的小院中,杨紫明90多岁的母亲也和我们一同享用这开渔节后难得的美食,老奶奶是地地道道的石狮人,见到我们尤其开心,热情地招呼大家用餐。虽然年事已高,老人家牙口和胃口都好,看得出奶奶最喜欢那道海蛎煎。
“我们石狮本地人做海蛎煎不会像你们在外面吃的那样,把海蛎摊成一个鸡蛋饼,而是把海蛎和鸡蛋炒在一起,碎碎的。虽然这样没有一个完整的饼的造型,但是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这道菜更加入味。”杨紫明一面给家人夹菜,一面对我说。
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深沪糖芋糖粿上桌了,这道甜品选用了本地的槟榔芋头,配上香甜的红薯一起蒸熟,再淋上蜂蜜,撒上花生碎与芝麻,香甜软糯的口感老少皆宜,也为这场盛宴画上甜蜜的句号。
![]()
▌杨紫明一家人的家宴,洋溢着石狮人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酒足饭饱后,我到林峦渡漫步。此时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绚丽的橙红色,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仿佛给大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远处的船只缓缓驶来,船身拖曳出长长的金色波纹,与天空的晚霞呼应。岸边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渔民们扛着渔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是丰收带来的喜悦。
这座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城市,用一场家宴、一片晚霞,将它的热情与美好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旅行者的心间。
编辑/王子腾
新媒体编辑/Tasia
文/建国、邵启轩
图/Shawn、视觉中国
设计/April
本文原刊载于《时尚旅游》9月刊,此处有删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