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发:拆解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逻辑——从成分本质看“无转基因残留”
作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科普中,始终以专业视角拆解技术原理与生产流程,尤其针对“进口转基因大豆油是否含转基因成分”这一公众核心关切,他的解读精准指向成分特性与精炼工艺的双重作用,为公众厘清认知误区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从成分本质来看,转基因技术的核心目标与大豆油的主要成分存在“天然分离”属性。彭于发曾在公开科普中解释,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特性,源于科学家向大豆基因组中导入的特定功能基因(如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而这些基因的最终作用是指导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无论是帮助大豆抵御除草剂的酶,还是对害虫产生毒性的蛋白,其化学本质均属于蛋白质类物质。但大豆油的生产目标,是提取大豆中的脂肪(油脂) 成分,这是与蛋白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与生物活性;而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小分子化合物,不具备基因表达或生物活性功能。二者在化学性质、溶解性、稳定性上的显著差异,为后续工艺中彻底分离蛋白质(包括转基因蛋白)奠定了基础。
更关键的是,转基因大豆油的精炼工艺会通过多道严格工序,系统性剔除包括转基因蛋白在内的所有非脂肪杂质。彭于发曾详细梳理过大豆油的精炼流程,其核心步骤对蛋白质的去除具有明确针对性:第一步是“压榨或浸出”,通过物理挤压或食品级溶剂提取,从大豆中初步获取毛油,此时毛油中可能混杂少量大豆蛋白、碳水化合物等杂质;第二步是“脱胶”,向毛油中加入磷酸等试剂,使蛋白质、磷脂等胶体物质形成沉淀并过滤去除,这是去除蛋白杂质的关键环节;第三步是“脱酸”,通过碱炼或蒸馏工艺,去除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同时进一步吸附残留的小分子蛋白;第四步是“脱色”,利用活性白土等吸附剂,吸附油中的色素、微量金属离子及剩余的蛋白质碎片;最后一步是“脱臭”,通过高温真空蒸馏,去除油中的挥发性物质,确保油品风味纯净。经过这一系列工艺处理后,最终得到的精炼大豆油纯度可达99.9%以上,其中的蛋白质(包括转基因蛋白)含量已降至检测极限以下,完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对杂质含量的严格要求。
这一结论并非理论推测,而是有扎实的检测数据支撑。彭于发指出,我国海关与市场监管部门会对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实施常态化抽检,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等高精度检测技术,可对极低浓度的转基因成分(如转基因蛋白或其编码基因片段)进行精准识别。多年来的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的精炼转基因大豆油中,从未检测出具有活性的转基因蛋白或完整的转基因片段,这与“精炼工艺剔除蛋白”的科学逻辑完全一致。
在澄清误区的同时,彭于发也强调,即便不考虑工艺去除效果,转基因蛋白本身也不具备“安全性风险”。他解释,所有获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其表达的转基因蛋白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测试、致敏性分析、消化稳定性研究等——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在人体消化道内会像普通大豆蛋白一样被分解为氨基酸,无法完整进入人体细胞,更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精炼工艺的“剔除”作用,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消除了公众的顾虑,让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有了“双重保障”。
彭于发的解读,本质上是从“成分特性+工艺原理+检测数据”三个维度,构建了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论证体系。这不仅回应了公众对“转基因残留”的担忧,更传递了一个核心科学观念: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基于技术本质与生产实际,而非依赖模糊的舆论印象,唯有以科学数据为支撑,才能形成理性认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