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傍晚,美国费城的宾大校园里,一场特殊的授位仪式正在进行。
设计学院院长斯坦纳拿着一份学位证书,递到林徽因外孙女于葵手里,证书上的毕业年份赫然写着“1927年”。
![]()
授位仪式
轮到致辞时,这位头发花白的美国学者突然哽咽,对着台下数百名毕业生说:“林和梁都是伟大的建筑学家,今天,林不再站在梁的身后。”
这句话戳中了在场很多人,也让这个跨越近百年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迟到的结局。
而在仪式现场,还有个巧合:宾大建筑系新任主任胡如珊,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性系主任。
她拿着话筒说“林徽因是我站在这里的原因之一”,台下一半都是女性学生,和当年林徽因连建筑系门都进不去的处境,形成了跨越百年的呼应。
1924年的困境
把时间拨回1924年,19岁的林徽因跟着梁思成漂洋过海到了费城。
![]()
林徽因和梁思成
那时候的她早就打定主意学建筑,可宾大建筑系的门,压根不对女生开。
校方给出的理由荒唐又直白:“建筑系学生要整夜画图,女生没人陪伴不成体统”,连人体写生、工地实践这些课程,都被划进“不适合女性”的范围。
林徽因没放弃,托了中国妇女留学委员会和驻美公使馆反复求情,甚至愿意以旁听生身份入学,可时任院长赖尔德还是拒绝了。
最后没办法,她只能先注册美术系,转头偷偷选修建筑系的课
这一选就是20多门,72个本科建筑学分她硬生生修完了61个,拿了7个优等、9个良好,成绩和梁思成的7优10良几乎没差。
更难得的是,1925年她还成了建筑系的兼职助教,一年能拿900美元薪水,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帮她在父亲去世后撑起了部分生活费。
可就算这么优秀,就因为少了两门“女性禁修”课程的学分,1927年毕业时,她还是只拿到了美术学位。
不止风花雪月
很多人提起林徽因,总绕不开风花雪月的传闻,但真正让她“立住”的,是实打实的专业硬功夫。
![]()
林徽因
1931年她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和梁思成用6年时间跑了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测绘了2700多处古建筑。
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东大殿时,她拖着病体爬上横梁,仔细辨认梁上的题记,最终推翻了“中国境内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这在当时的建筑界,简直是石破天惊的发现。
抗战那几年,他们逃到四川李庄,林徽因肺结核已经很严重了,只能躺在病榻上。
可就是这样,她还在指导学生做论文,帮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甚至抢救快要失传的景泰蓝工艺。
她的学生茹竞华后来回忆,每次去汇报进度,林徽因都咳得满脸通红,还是坚持教她们“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到现场去验证”。
后来茹竞华成了故宫研究员,王其明成了建筑学院教授,都没辜负这份教导。
她早就跳出了“贤妻良母”的框框。给朋友费慰梅写信时,她把自己比作“纽约中央车站的站长”,说梁思成是“车站”,杂七杂八的事都冲他来,最后全靠她处理。
1950年清华建筑系开会,她卧病在东屋,隔着过道喊一声“思成”,就能把自己的意见准确传达到西屋的会场——这哪里是世人印象里“娇柔的才女”,分明是个有超强组织力的领导者。
百年寻迹人
这份迟到的证书,不是凭空来的。
2022年,斯坦纳在筹备一场中国建筑展时,偶然发现展板上1918到1941年在宾大求学的23名中国建筑师里,林徽因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没拿到学位的。
![]()
林徽因
他当即带着团队扎进档案馆,翻了两年的旧成绩单、请愿书和校方信件,最后得出结论:“她没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
宾大档案馆馆长惠特克,还藏着不少温暖的细节。
他展示的“中国学生”档案盒里,有1946年梁思成去美国为联合国选址时,用本迪纳夫妇信笺纸打印的简历
本迪纳太太很可能当年和林徽因一起上过课,本迪纳先生则和他们一起在著名建筑师克雷的工作室工作过。
“你能感觉到,当年那群年轻建筑师之间,有份跨越几十年的友谊。”
还有费城云杉街3920号的二手书店,那是林徽因当年住过的地方。
店主黛比早就成了“半个林徽因专家”,不仅在墙上挂了她的照片和简介,还特意保留着一楼墙顶的白色串珠
那串珠有几处被当年的隔墙断成了几段,黛比说“说不定林徽因当年就看过这串珠子”。
![]()
林徽因故居书店
这些年总有些中国游客专程找来,不是学者也不是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想来看看林徽因当年生活的地方。
这张证书戳中多少追梦人
即便到了今天,关于林徽因的争议依然存在。
建筑史学家张琴就很愤愤不平:“网上总有人用‘大家闺秀’‘贤妻良母’的框框去套她,可她自己从来没被这些约束过。
![]()
林徽因
为什么非要用一个标准去定义一个不给自己设限的女性?”更遗憾的是,国内建筑界对她的身份认定还没统一,不少人仍把她当成“梁思成的助手”,忽略了她独立的学术贡献。
但这份迟到的证书,还是带来了更多力量。
和林徽因一起拿到学位证书的伍岛,是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的中国女生,她说“现在会场一半都是女性,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我朋友圈里也有这样的姑娘:一位在乍得做非洲发展研究,另一位要去德国学法学,她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就像当年的林徽因一样。
就像丘吉尔说的,历史端着忽隐忽现的灯,在往昔的小径上前行。
林徽因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她个人的才华与坚韧,更因为斯坦纳、惠特克、黛比这些不相干的人,愿意捧着这盏灯,在故纸堆里找回她的痕迹。
这份迟到的证书,与其说是给林徽因的补偿,不如说是给所有追梦人的提醒:你的坚持,终将留下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