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刚上大学时,我收到父亲的一封短信。信纸是我高中时的作文稿纸,微微泛黄,笔是圆珠笔,字迹工整——他18岁在农村插队时养成的写信习惯。简单问了问生活后,他在信中回忆了自己下放的岁月。那也是他第一次离家,在离家百公里外的农村,和农民们同吃同住,在烈日下插秧,在寒夜里挑粪,在贫瘠的土地上学会坚韧与踏实,一过就是两年。他信里还特别说到,在双抢时,他和农民伯伯抢着担稻草的事。信的结尾处,他希望我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积极向党员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封信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家风,体会到家风的力量。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父亲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历练。
父亲的信让我明白,家风的传承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示范。他在农村的岁月里,学会了吃苦耐劳、尊重劳动人民、保持谦逊,从一位学生直接变成了劳动者。这些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向优秀党员看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浮躁、不虚荣。每当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父亲在信中写的话:“路要一步一步走,地要一锄一锄耕。”
如今,我更加理解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深刻意义。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用他的经历告诉我,真正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自我成就,而是在与人民的联系中、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实现的。
这是父亲给我的第一封来信,虽然已是30年前的事了,这封家书,这份家风,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它让我明白,无论学了多少知识,不管离家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都要记住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是自己的根。而这,正是家风传承最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法规所所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