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王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其“江湖地位”正在动摇?
最新发布的2024年学位点动态调整结果显示,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7所高校已撤销软件工程硕博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五年数据显示,“软件工程”已成为被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全国高达26个学位点被裁撤,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
除了学科撤销,部分省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每况愈下。
在河北省就业状况相对较差的24个专业中,“软件工程”专业赫然在列,该专业的“三率”(初次去向落实率、失业率、待业率)总体处在全省落后水平。
![]()
图源:《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预通知》
计算机,为何不香了?
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行业在互联网浪潮的托举下,一跃成为时代的“黄金赛道”。从“Hello World”的懵懂探索到被视作“金饭碗”的无上荣光,它曾是整整一代学子心中理想的代名词。
然而二十余年风云变幻,当热潮退去、理性回归,曾经遍地开花的计算机专业,也悄然在行业周期与社会审视中,褪去了那层耀眼的光环。
计算机,逐渐退出高薪的舞台。
据智联招聘最新报告,计算机专业薪资水平正呈现逐年回落趋势。具体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3年经验平均月薪从8192元降至7639元,降幅6.8%;软件工程专业则从8248元降至7924元,降幅3.9%。
薪资排名的下滑,直观地反映出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的降温。更严峻的是,该专业已多次被教育主管部门预警。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曾经的热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存在严重的重复设置和布点过多问题,亟需“降温”。
根据各省2025年专业申报通知,该专业已被河南、四川、甘肃等7省市列入限制新增或预警清单。数据显示,其在山东、河南、湖南、河北的布点数量高达56、48、41、39个,均位列全省前二,充分表明这已是一个高度饱和的专业。
![]()
图源: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度省属本科高校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
除了专业布点过多,高校的无节制扩招正加剧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过剩。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有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一年招生就超1800人,占全校总计划的五分之一,生师比更是高达惊人的200:1,师资不堪重负。
这背后是计算机专业面临的三重困境:
- 结构性失衡:行业需求已从“码农”转向高端人才,“不是专业不行,而是只会写几行代码的人不行了”。
- 资源不均:普通二本及偏远院校在实验室、校企合作上严重落后,难以应对AI冲击,导致同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悬殊。
- 实践脱节:高校实训机会匮乏,学生所学难以匹配企业“独立完成项目”的要求,致使许多人直到毕业季仍在“恶补”基础编程。
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并非必然获得高薪工作,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他们正面临优势尽失、甚至“被挤下车”的严峻风险。
改革再出发
为弥合与行业发展的鸿沟,各类高校正积极推动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改革:多路径培养实践能力
- 传统强校深化系统能力:湖南大学以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双重环链”模式为例,通过“1234”教学模式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系统工程能力。
- 地方高校聚焦行业融合:上海电力大学直面能源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重构课程体系,新增电力智能实践课,并与华为、特斯拉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强化学生的行业适配性。
- 文科院校探索教学创新:长春人文学院则明确推进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门项目化课程,促进知识向应用转化。
学生应对:在AI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高校搭建桥梁后,学生的主动性更为关键。在生成式AI时代,记忆知识的价值下降,“如何使用” 的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应主动:
- 掌握AI工具:从基础编码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挖掘更高层次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计算机+X”复合背景:跨学科思维不仅能创造双重就业优势,更有助于实现与不同领域专家的知识“对齐”,避免沟通困境。
时代浪潮更迭,没有永远的热门,也无绝对的冷门。我们拒绝专业的兴衰论调,破除“下一个”的魔咒——没有谁是下一个土木,也没有谁是下一个计算机。
专业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三五年间的市场波动,而源于其不可替代的内核。
让学科专业建设拥抱变化、坚守本质,方能永葆活力、再创辉煌!
编辑:鑫鑫
审核:田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