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里,新疆俄罗斯族还有20886人,可到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疆的俄罗斯族就仅剩8千多人了。
近七成的降幅,让不少人觉得“他们都回俄罗斯了”,但只要走进伊犁的街巷、塔城的村庄,你会发现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族老人正用流利汉语唠家常,年轻姑娘一边烤列巴一边贴春联。
他们压根没“走光”。这组反差数据背后,藏着民族认定的选择、历史事件的冲击,还有几代人对“中国人”身份的坚守。
那些被误以为“消失”的人口,其实以更复杂的方式,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
新疆俄罗斯族
近七成降幅绝非“全走了”
打开新疆统计局的历史档案,1982年的数字格外醒目,20886名俄罗斯族生活在天山南北,彼时伊宁斯大林街的面包房里,俄语与汉语的招呼声此起彼伏。
可40年后,全国俄罗斯族总数不足9000人,新疆占了八成,这样的降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规模迁徙”,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个俄罗斯族孩子爷爷奶奶是纯血统俄罗斯族,但父亲娶了汉族母亲后,或母亲嫁给汉族父亲后,就可以在户口本上给孩子填上“汉族”的身份。
![]()
新疆俄罗斯族
在伊犁、塔城的多民族聚居区,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不是人走了,而是民族身份的“标签”换了。
从数据上看,降幅确实惊人,但细究便知,“消失”的人口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统计口径里换了身份。
这也意味着,讨论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变化,不能只看数字增减,更要读懂数字背后的选择。
![]()
新疆俄罗斯族
历史有“分流”,两次关键迁徙潮的真实影响
当然,说“没人走”也不客观,历史上两次大规模迁徙潮,确实让新疆俄罗斯族人口出现过“显性减少”,而这两次迁徙,都与中苏关系的变化紧紧绑在一起。
第一次是1949年到1953年,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向在华俄罗斯人发放护照,“多一个身份,多一条退路”,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确要求“放弃双重国籍,二选一”,选中国,就断了回苏联的路,选苏联,就要卖掉住了几十年的房子。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纪念
最终,超过半数的俄罗斯族选了后者,从霍尔果斯口岸出境,新疆俄罗斯族人口从19392人骤减到不足万人。
第二次是1962年的“伊塔事件”,那年春天,苏联广播用维吾尔语、俄语天天喊“回祖国过好日子”,边境线上还立了路标。
这次事件后,新疆俄罗斯族人口跌到谷底,1980年时只剩600人。
![]()
俄罗斯族
但要注意的是,这两次迁徙并非“全族撤离”,仍有不少人选择留下,他们成了后来新疆俄罗斯族的“根”。
1980年代初,新疆俄罗斯族只剩600人,分散在塔城、伊宁、乌鲁木齐各地,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
但没人想到,几十年后,这个族群会以“重建”的方式,让人口数字慢慢回升。
![]()
俄罗斯族
1990年代是个转折点,那时黑龙江、内蒙古的华俄混血后裔,开始申请恢复俄罗斯族身份。
据额尔古纳市统计局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当地俄罗斯族从3人增至2063人,这些“回归者”,让全国俄罗斯族人口慢慢回升。
2020年起,新疆俄罗斯族学生高考享民族加分政策,又让一批家庭重新申报民族,这种认同的回归,让新疆俄罗斯族人口不再下滑,反而有了稳步增长的趋势。
![]()
俄罗斯族
他们不是“外来者”,俄罗斯族贡献很大
很多人觉得俄罗斯族是“外来民族”,可翻开新疆的历史,会发现他们扎根这里已有上百年。
19世纪末,沙俄军队向中亚推进时,不少俄罗斯商人、农民跟着来到新疆,伊犁河谷的羊毛比莫斯科便宜一半,塔城的黑土地比家乡还肥沃,这些诱惑让他们留了下来。
1910年,伊犁的俄罗斯侨民已过万人,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时,又有上万俄罗斯人逃到新疆。
1954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将“俄罗斯族”列为56个民族之一,这不仅是身份认定,更是对他们“新疆人”身份的认可。
![]()
俄罗斯族
而讨论新疆俄罗斯族时,人们常关注人口变化,却忘了他们为新疆发展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印记,藏在公路上、医院里、学校中,融入了新疆的血脉。
1926年,俄罗斯族工程师格米里肯被任命为新疆公路局总办。
那时新疆没有现代公路,他带着工人从迪化出发,翻天山、过草原,用两年时间修通了迪化到伊犁的公路。
为了培养本地人才,他从东北、天津请来俄罗斯族技师,在伊宁办了汽车培训班。
据新疆交通志记载,这条公路通车后,新疆与内地的物资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格米里肯也被当地人称为“公路之父”。
![]()
俄罗斯族
教育方面,俄罗斯族更是走在前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伊宁、塔城就出现了俄罗斯族创办的现代学校,开设俄语、算术、地理等课程。
1935年成立的“归化族文化教育促进会”,还出版了《人民之声报》,用汉、俄、哈三种文字传播知识,这些努力,为新疆现代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贡献,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融入新疆发展的每一步,证明了自己是边疆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
俄罗斯族
结语
从1982年的2万多人,到2020年的8000人,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数字变了,但不变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那些“隐形”的身份选择,是现实与认同的平衡,那些迁徙的背影,是历史浪潮中的无奈;而如今的认同回归与文化坚守,则是对“中国人”身份最坚定的回答。
他们不是“外来者”,也不是“消失的族群”,而是用百年时间,在新疆书写了一段关于选择与坚守的故事。
人口数字或许会有起伏,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俄罗斯族历史沿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