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6个民族,大部分都是本土形成的,但俄罗斯族有点特别,他们基本上是沙俄时代过来的移民后代,现在已经在中国住了好几代人了。说起他们的来历,得从几百年前的边境冲突说起。那时候沙俄帝国正往东边扩张,17世纪末彼得大帝在位时,俄国人开始往黑龙江和贝加尔湖一带渗透,跟清朝军队干了好几架。
1685年左右,俄军占了雅克萨城堡,清军围攻了好几年,到1689年才签了尼布楚条约,俄国人承认黑龙江北边部分地方归清朝管。这条约算是暂时稳住了边界,但俄国人没闲着,继续派人探路找资源。
![]()
到了19世纪,沙俄野心更大了。1858年他们逼清政府签了瑷珲条约,1860年又来北京条约,抢走了乌苏里江东边的大片地。这之后,俄国矿工和商人蜂拥而至,在东北挖金矿、做买卖。
1870年代,哥萨克人在额尔古纳河边放牧,建起临时村子,到1900年已经有了固定 点,比如马涅尔卡村。新疆那边也差不多,1851年伊犁通商条约让俄国商人进来,结果引发冲突,1871年俄军干脆占了伊犁谷地,拖到1881年才还回来,但那期间已经迁来上千商人。
话说回来,这些早期移民不少是老信徒,就是彼得大帝时代受迫害的东正教派别,他们从18世纪起就零星跑到布尔津、喀纳斯、塔城、伊犁和罗布泊一带定居,1861年就有160人进了罗布泊。
真正大批量进来的时候,得提中东铁路。这玩意儿是沙俄的一大招,1896年清政府跟他们签密约,允许建铁路,1897年动工,从满洲里一直修到哈尔滨和绥芬河,1903年全线通车。全长24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不光拉货,还带进来一大批俄国工人、技术员和商人。铁路局设在哈尔滨,俄国人控制沿线地盘,盖车站、仓库和房子。
哈尔滨一下子变了样,道里区冒出银行、学校和剧院,人口从1898年的几千人蹿到1913年的7万多,俄侨占了大头,有工程师、商人、犹太人和波兰人。到1907年,额尔古纳右旗就有1000户俄国人搞农业和畜牧。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俄军趁机占了东北,控制铁路沿线,搞得本地人流离失所。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拿了南满铁路,但俄国人还握着中东铁路北段,继续拉人过来。哈尔滨成了俄侨大本营,1910年代有超过5万俄侨,开饭店叫喀秋莎酒楼,街上俄语比中文还常见。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炸了锅,沙皇政权倒台,内战打到1922年。白军军官、贵族和商人被追杀,一大批人逃到中国东北当避难所。1920年前后,好几万人通过中东铁路涌进哈尔滨、齐齐哈尔和满洲里,哈尔滨俄侨一度多达20万,包括阿连阔夫和杜托夫带的那几千队伍,他们拖家带口,还带着武器。新疆伊犁也接了不少,1920年超过7000人,包括哥萨克骑兵。
杨增新当政时,把这些移民分三类:归化人、苏联国民和无国籍的,给归化人分地,但得缴税。很多人刚到时日子苦,语言不通,天气不适应,只能干体力活或小买卖。1929年苏联搞集体化,又一波难民跑来,叫三十年代人,冲进三河地区,让当地俄侨比例超80%。1932年日本占了东北,建伪满洲国,俄侨日子更乱,有些人合作求自保,但被监视和强制登记。新疆金树仁时代,对俄侨加税,闹得人心惶惶。
1933年政变,俄裔军官帕彭古特和安东诺夫带头推翻金树仁,死了几十俄人。之后盛世才上台,跟苏联合作,用俄侨骑兵镇压叛乱,比如1933年哈密事变和1937年伊斯兰起义。
![]()
1944年伊犁叛乱,俄侨站苏联一边,对抗维吾尔武装。1945年二战尾声,苏联军队进中国西部,抓了不少俄侨男丁,送去劳改营,社区一下散了,好多农场被集体化。总体看,这些移民本想短期躲躲,但俄国乱成一锅粥,回不去,只能长住下来。
现在俄罗斯族总人口1.6万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黑龙江逊克县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20年普查是16136人,比1957年的9000多高点低了点,但比1978年的600人多多了。那时候人口掉得厉害,因为1955到1956年大批人回苏联,还有同化因素。1982年统计2935人,1990年13504人,2000年15631人。
现在西北地区占58.4%,主要是新疆8935人;华北34.59%,内蒙5020人;东北479人,像黑龙江265人。北京有216人,辽宁150人,散在其他省。内蒙古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唯一专属乡,室韦乡也聚了不少。北京雅宝路那边有西伯利亚俄国人搞皮草贸易,但2014年俄国经济危机后受影响。
![]()
这些人是沙俄后裔,但现在身份证上明明白白写俄罗斯族,籍贯本地。外貌还留着金发蓝眼痕迹,但生活方式跟中国人没啥两样。在额尔古纳室韦乡,他们说带东北味的汉语,从小上学用中文,从没去过莫斯科。饮食上,酸黄瓜奶酪黑面包还吃,但玉米面饼、炖牛肉、大骨汤也常上桌。房子圆顶像教堂,但窗户贴剪纸,炕上铺红花被。节日过圣诞,但春节鞭炮放得欢。年轻人学汉语播音,当导游,用俄语接国外游客,顺嘴说我是中国人,不是俄罗斯人。
这种变化靠的是通婚和适应。祖辈来时娶汉族或满族媳妇,沟通先用手势,慢慢学本地话。孩子长大,五官欧洲风,名字却李瓦刘娟啥的。一代代过去,俄语用得少,东北话溜得飞起。社区有东正教堂,但居民更在意国家稳定。早年身份乱套,有的孩子上学民族栏写未定。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定俄罗斯族为少数民族,给选举权和宗教自由。这政策一出,很多人从外侨变公民,融入得稳当。
![]()
新疆那边,俄罗斯族多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18世纪老信徒后代还保持东正教习俗,但生产上跟本地差不多,城里人干工业运输金融贸易医疗,农村人种地养蜂。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哈尔滨用俄侨女人搞情报,还在731部队做活体实验,毒气解剖啥的,死了不少人。新疆杨增新时代,归化人得地,但得纳税,1930到1931年乌鲁木齐207人塔城288人办手续。盛世才用他们骑兵打仗,镇压马仲英啥的,但1945年苏联进军后,好多老信徒被抓走。
话说回来,俄罗斯族对中国认同挺强的。他们祖上从沙俄来,但现在几代人了,把中国当家。参加高考写汉字,唱我和我的祖国,去北京看故宫登长城,自称中国人。老人守教堂,祈祷国家富强。人口少,就1.5万出头,但他们从被动迁入,转成主动融入。基因上看,好多混血,Y染色体有东亚血统,说明娶本地媳妇多。北京的罗何姚田贺五姓,就是1644年清顺治时俘虏的俄兵后代,现在200多人,长相风俗全汉化了。
![]()
这个民族的路子独特,从沙俄扩张的产物,到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一员。历史上他们吃过苦,边境战乱、革命逃难、日本占领、苏联干预,但留下来的人适应了。现状看,他们享受少数民族政策,教育福利有补贴,文化传承有支持。在呼伦贝尔,当导游介绍自己时,那股自豪劲儿显而易见。总的说,人少但根深,在中国这片地扎稳了,成为中华民族拼图里的一块。他们的故事提醒人,民族融合不是空谈,得靠时间和实际生活磨合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