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200万,达到了惊人的1222万!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应届生规模跨越“千万级”门槛。巨大的人才洪流,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这些年轻人中,有一部分以考上编制为奋斗目标,也有一些准备进入“新赛道”。其实不管哪条路,都是非常卷的路。
1)
需要承认的是,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对体制内“铁饭碗”的偏好显著增强。考公、考编,成为许多青年坚定的职业路径,他们甚至不惜付出“慢就业”的时间成本。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青年群体对稳定性和安全感的强烈需求。在家庭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也将“考公至上”视为子女成功的标志,进一步固化了这种择业倾向。可是大量高素质人才集中涌入有限的体制内岗位,必然会加剧“内卷”,且一定会有部分优秀人才处于“待机”状态,间接推高了“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的比重。这种“非理性信念”的长期存在,会消磨青年的就业意愿,并造成人力资本的“折旧”。
要想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难”,根本之道仍在于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来创造和支撑高质量就业。新赛道,才是容纳1222万优秀青年,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星辰大海”。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已达二十余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8%。像一些平台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专家、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等专业职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长,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方向。
2)
其实,比总量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千万青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存在“招工难”。
问题的核心在于教育供给侧的反应速度。社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急剧上升,但部分高校的专业和资源结构调整相对滞后。许多工科教育仍存在“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以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员为例,尽管从业者大多为计算机等专业出身,但由于高校缺乏体系化的数据安全课程,毕业生往往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某人才招聘平台的报告指出,42%的毕业生对高端制造业有就业意向,却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无法胜任。所以高校要正视市场的“快迭代”,逐步推动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强化面向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可再生能源、环境工程等新兴产业的教育培训。
当然,能不能解决就业难题,关键点还在青年自身,他们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比如要破除“初职定终身”的观念,将就业视为一个动态调整和技能积累的过程;理性评估市场,调整对高薪、好单位的过高期待;主动奔赴“最需要的地方”等。
未来一定是一个非常卷的时代,“铁饭碗”也好,“新赛道”也罢,都充满挑战。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以时不我待的智慧和勇气,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实体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升级紧密结合,在时代的浪潮中校准航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
今日话题:你什么时候毕业的?现在的薪资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