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媳万事足,大姐经常夸李艳懂事,大大咧咧地没心眼,好相处、待人慷慨坦诚,有时单纯的像一张白纸,每天除了钻研小动物的救死扶伤,就是耐心辅导两个孩子。
婆媳相处7年来,她越发觉得李艳的到来,是上天的赐予。
之前农村生活经历中,大姐看到了太多的婆媳大战场景——婆婆恶、脾气大,媳妇刁、性格孬,一对生死冤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
比如:“炮弹”大娘爱骂人,被儿媳妇当众灌屎汤;“布条子”因为几个鸡蛋的归属问题,骂得婆婆睁不开眼;泼妇“六猴子”大年初一因为分家时少了两个碗,敲锣打鼓地在大街上提着公婆名字骂,把婆婆骂到脑溢血发作.....
蘑菇姐、茂嫂、二嫂子这些有儿子的妇女在大姐家聊天时,经常的互相取笑,“你别看你现在能的怪很(蛮横、狠、厉害),嘴巴叭叭的,等儿媳妇过门,看怎么收拾你?”
这几个聊起左邻右舍、谁家的婆媳大战,情绪高涨又心有余悸,看热闹不嫌事大,又有些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蘑菇姐就感叹说,“咱都有儿子,不当婆婆、盼当婆婆;当了婆婆,要是被儿媳妇扒层皮,骂的劈头盖脸,可怎么办?”
茂嫂回应,“骂你还是轻的,现在男多女少,都‘计划’掉了,能娶到儿媳妇,你就烧高香吧?!就怕的是,你求着人家骂,都没有人骂。你看潘集那个庄,十几个三十多岁的,都单着呢,二婚女的都要十几万的彩礼,三金什么的都得有,跟小大姐发嫁的一样。现在男的找对象多难?托媒人见个面,八字没一撇,先掏200块介绍费。”
当年,大姐一边听姐妹们饶有兴趣的议论,一边手眼不停的裁剪缝制衣服,她的心里也慌张的,觉得旺旺有点憨犟嘴笨,学历不行、家庭不行、嘴头子不行、工作也不行,哪哪都不行,将来能找什么样的?不会打光棍吧?这种恐慌,被姐妹们说的的更加强烈了。
她甚至觉得,旺旺高中时,几次跑到家里找旺旺的,那个碾庄胖丫不错,也不知结婚了没有?
凭借她“民间大媒”的关系网,大姐还真打听到了,旺旺26岁时,胖丫都两个孩子了。
这则消息让大姐有些沮丧,体会到了农村相亲市场的激烈(一米四的胖丫都这么抢手),更为旺旺的另一半担忧——还能找到么?别到时胖丫这样的女子,都找不到?
想到此,她睡不着了,半夜给旺旺打电话,给儿子做思想工作,让他解放思想,“见到好的就抓紧,没有好的,差不多的,不反感的,胖丫那样的也行,抓到篮子里就是菜,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别人都在抢,都在行动,你天天天睡不醒的一样,你过年一个人回来,俺也没脸出门......胖丫这样的也行......你别挂电话啊?!”
旺旺被三天两头的催婚电话打的很无语,跟我说,“俺妈这样的,天天唠叨,我都恐婚了,三天两头给我洗脑,让我找胖丫这样的,我难道就到了这一步了?你劝劝俺妈别骚扰我了,再这样的话,我要拉黑她的号码了。明知我睡不醒,还天天半夜打我电话,自己睡不着,也不让我睡!”
大姐那段时间病急乱投医,像是在大幅下跌的股票市场中的恐惧股民,颤抖的心,慌乱的手,急欲胡乱操作,想随便让旺旺找个对象。
她没有料到,上天感念她的心力交瘁,为家庭为子女的付出,为人说媒教人裁缝的善心,回报了她一个如此可人的儿媳。
大姐说,她第一次见到李艳,就慌了。
因为这女孩子个高白净、文雅懂礼,有书卷气,讲话慢悠悠,不笑不说话,这不就是“从画上走下来的女孩么”,真的是旺旺的女友么?
在农村大集见多识广,在相亲市场能说会道的大姐,真正见到了未来儿媳,竟有些词穷了,10点半的时候,问人家早饭吃过没有?紧张的语无伦次了,真是事不关己,关心则乱。
后来大姐见到的女亲家李姐,两人也是一见如故,有着共同的爱好(做裁缝、说媒、拉呱),类似的性格(性格开朗、与人为善),生日一个月,名字后两个字都一样,在一起话题无限、交流不断、毫无隔阂,送了一个懂事的儿媳,还搭了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女亲家,这不是天意么?
大姐这几年在我跟前夸李艳,都夸到盼盼吃醋了,说分不清儿媳和女儿了。
大姐对女儿的抱怨“不屑一顾”,“那还是儿媳亲,你都是俺家亲戚了,外姓人,生你养你20多年,够意思了,后面还有几十年,还要靠李艳呢。你逢年过节有空就来,不来也没事。儿媳和女儿两头顾一头的话,俺先顾这一头。”
盼盼乐不可支,因为她是女儿,也是人家的儿媳,她的婆婆对她的小姑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一报还一报,一家是一家,在徐州地区这样的家庭,认知和想法差不多,有一说一,不藏着掖着。
何况李艳做人做事的确到位,让人没挑。
李艳爱面子,对老人花钱大方,给婆婆买了十几个包,十几双鞋子,让大姐换着背、换着穿;她在外面,看到好东西,适合公公婆婆的,就刷卡买。
她从小家庭条件不错,手把大、不把钱当好的,经常花一些“不该花的钱(在旺旺看来)”,几乎都是月光。
两人一个开销像欧洲,一个开销像非洲,旺旺的“9天吃3顿”的节省,遇到了李艳的“剁手”,为了家庭日用开支,两人一开始没少为此而争论。
大姐说了公道话,李艳爱花钱,花在自己身上的钱也不多,回一趟八集街,去帮旺旺看望姑姑,拎着大包小包还不算,还塞给了姑姑、姑父一人几百块。
大姐夫苗贵心眼小,都觉得李艳给买东西就别给钱了,不买东西不给钱,侄媳妇能登门说说话就可以了。
但李艳不这么想,她有自己的做事原则,爱面子,举得孝敬长辈,这是该花的,也是花在自家人身上。
在她的认知里,姑舅都是很亲的,因为她自小生活在家庭观念很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族中,这些人情来往,必要的开支,她认为都是必要的,不该省。
的确,旺旺的姑姑,见了李艳,拉着手,亲不够,觉得这个侄媳妇太懂事了,做事细心,讲话暖心,某种程度,比盼盼和旺旺更到位。
李艳大家族的团结友爱,人情之厚,大姐第一次见识,还是李集亲家过来“送粥米”时。
老家农村,女孩出生9天、男孩出生12天,有“送粥米”的习俗,以庆祝孩子的到来 ,其中姥娘那边亲戚是重头,以前是挎着箢子、提着篮子,肩扛手提的“送粥米”,后来是平板车、拖拉机、小汽车成群结队送节礼。
2020年,童童出生时,轮到李集人过来送节礼时,李姐和大姐事先联系了,让大姐到时准备好,可能来的人有点多,因为亲戚多。
我当时也回去了,帮着大姐招待。
前一天晚上,还和大姐交流呢,李集能来多少人,接待多少桌?
大姐粗估算了一下李艳的亲戚,估计也就六七桌人,一个饭店就够了。
我觉得还是别太保守,万一人家来多了呢?
还是有备无患吧?我又多订了3桌,还有1桌机动。
结果我的预测是对的,那天李集来了2辆大巴车上,史上最豪华、人数最多的“送舟米”亲友团。
当李集亲友从大巴车上鱼贯而下时,我们都惊呆了,大姐更是慌了——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待续)
(《旺旺》系列,我心目中的最佳女配角——李姐出场,后面名字切换一下轨道,取名《李姐》系列吧。)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