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普京就军援乌克兰问题,向美国发出了被俄媒称为“最后通牒”的警告。美乌等待的“战斧”导弹,是否会成为压垮俄美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对乌军事援助始终是影响战局走向的核心变量。近期,随着乌东战线推进受阻,乌方对远程打击武器的需求愈发迫切。
此前乌军使用美制远程导弹打击过俄后方目标,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现有武器射程仅300公里左右,难以覆盖俄境内更深处的关键设施。
“战斧”导弹的出现,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其最大射程超过2000公里,可从乌境内直接打击俄欧洲部分的战略目标,如能源基地、交通枢纽甚至部分军事指挥中心。
对乌而言,这不仅是战场助力,更是心理上的威慑;但对俄来说,这相当于美国将进攻性武器直接部署到了自家“家门口”。
普京此次警告措辞强硬。他明确表示,若美国执意向乌提供“战斧”,俄方将采取“针对性反击措施”。
这不是空泛威胁,俄方已付诸实际行动:俄西部边境近期新增部署10套防空设备,重点加强对远程打击武器的监测与拦截能力。
俄国防部内部人士透露,相关反制方案已细化到具体作战单元,一旦“战斧”导弹投入实战,俄方将从情报追踪到火力拦截展开全链条应对。
美国方面,决策进程却陷入纠结。五角大楼虽未明确拒绝,但表态仍停留在“评估可行性”阶段。
支持者认为,提供“战斧”能提升乌反攻能力,维持对俄压力;反对声同样强烈,不少国会议员与战略专家担忧,此举将彻底打破俄美间的“危险平衡”。
有前五角大楼官员直言,“战斧”的射程与突防能力,意味着乌方可能直接打击俄本土高价值目标,俄方的报复行动或不再局限于乌境内,甚至可能引发局势失控。
更微妙的是俄美沟通渠道的变化。此前即便双方矛盾尖锐,仍可通过欧洲国家或第三方间接传递信息;如今因“战斧”问题,连这种有限沟通都大幅减少。
美方官员承认,俄方对涉及“战斧”的讨论态度愈发强硬,几乎不留给对话空间。这种沉默的对峙,比公开交锋更令人不安,双方都在为最坏情况做准备。
泽连斯基近期的表态,进一步推高了事件的紧迫性。他多次与美方通话,强调前线士兵缺乏远程武器,“只能被动防守,每天都在丢失阵地”。
“战斧”对他而言,不仅是军事需求,更是政治筹码,若能争取到这款武器,既能缓解战场压力,也能向国内证明西方支持的持续性。
但他或许低估了美国的顾虑:即便拜登政府有意妥协,国会中的共和党势力已明确反对“无限制援乌”,更遑论“战斧”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俄罗斯的愤怒不难理解。“战斧”若入乌,相当于美国直接参与对俄本土的攻击。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此前已放话,若此类武器被使用,俄方将视其为“美国直接参战”,回应措施将“超出常规”。
这种表态并非虚张声势,毕竟俄美均拥有庞大核武库,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从历史看,俄美关系从未如此脆弱。叙利亚冲突、纳瓦利内事件、北约东扩……两国矛盾早已累积至临界点。
“战斧”导弹像一根细针,刺破了双方勉强维持的表面克制。
美国若最终决定提供,不仅是对俄战略红线的践踏,更可能让自己陷入“援乌容易收场难”的泥潭;若拒绝,又可能被乌视为“背盟”,削弱自身在欧洲的影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