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宏大舞台上,有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就是孩子不听话和不优秀,大多时候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深思之下,此观点确实切中要害。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首位导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教育方法,如同精细的刻刀,深刻地雕琢着孩子的性格与未来。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的模样,往往会投射在孩子身上。世上本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理想的教育,应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是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交流,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授常理。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教育中诸多无奈与遗憾。大人们固有的思维,宛如一道道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教育前行的脚步。
![]()
大多数都会有一些共识,就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你必须要听我的,才能少摔跟头。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无情地将孩子独立思考的火花扼杀在摇篮之中。
孩子拥有独特的视角和天马行空的思维,他们的内心世界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不应被大人所谓的“经验”肆意涂抹。
还有我生你养你,你吃我的喝我的,就该听我的,你应该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有出息,才能光宗耀祖。大多数父母基本上都喜欢以养育之恩作为要挟,让孩子的顺从变得沉重而压抑。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爱与尊重,而非道德绑架。
经常说的话,最多的一句就是你是小孩子,你的想法肯定不周全、肯定是不对的,我是大人,我考虑得会更全面,肯定是对的。”这种绝对的自我肯定,完全忽视了孩子内心的声音,使他们在自我怀疑中逐渐丧失自信。
![]()
许多父母都习惯以上位者的姿态与孩子沟通,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对待孩子,却从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是否把想法表达清楚。这就如同老板对员工讲话总是含糊其辞,让员工自行揣测意图,工作没做好便批评员工不用心、不努力,但从来不去想自己是否把话给说明白了,员工没干好工作,自己是否要负主要责任。
在教育场景里,孩子往往会像那些迷茫的员工,面对父母模糊不清的指令不知所措,而父母却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与不听话,总是刻意的忽略了自身教育的方式的问题。
假如一些父母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那么父母就需要学会与孩子共情。与孩子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它要求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先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非一味指责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与他们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共情式教育就如同一场春雨,会始终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它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建立起自信与安全感。在共情的氛围之中,孩子会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引导。
在爱与理解的滋养下,他们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共情教育的典范。有一次,他在校园里看到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就制止了男生的行为,并要求男生放学后到校长室。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在门口等待挨训。然而,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而我迟到了。”
陶行知接着又掏出一块糖:“你立刻住手,说明尊重我,这块糖也给你。”男生惊讶地接过。陶行知然后继续说道:“我了解到你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递给男生。
这时,男生感动得哭了,承认自己砸的是同学,自己知道错了。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开启了与孩子心灵对话的大门,让孩子在尊重与理解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需要父母用爱与耐心去浇灌。放下固有的思维,打破权威的枷锁,以共情为桥梁,搭建起与孩子心灵沟通的通道。
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交流,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就能看到孩子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让我们以共情之名,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的阳光下,自由地追逐梦想。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