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园地一位泉友爆出来的一枚“宝正通宝”,孤品谈不上,因为之前湖南博物馆也发现过,清代民国时期就有记载了。
但从开门程度来说,在民间可以说是“仅见品”,非常稀有。
讨论这枚钱币是否真是吴越钱,要从历史记载的一点蛛丝马迹来判断。
![]()
图源泉友分享
吴越王钱镠在公元926年,趁着中原乱成一锅粥,自己悄摸改了年号叫“宝正”,用了差不多六年。这件事他的后代讳莫如深,因为怕影响归顺宋朝。
这段历史,在后世官方记载中也被刻意淡化,但在现代浙东出土的墓志铭,还有杭州那块《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石碑,都保留了宝正年号的铭文,这就是证据!
再看那时候周边几个政权,像后周铸“周元通宝”、南唐铸“唐国通宝”、后汉铸“汉元通宝”等,吴越要是有样学样,铸个“宝正通宝”,合情合理。
且钱币风格也比较相像,尤其是地章穿口。
![]()
背面
清代盛大士撰钱谱《泉史》中对此钱已有记录,并评价“精整绝伦”,从文字神韵、锈色包浆以及铸造工艺来看,与同时期南唐钱币有相似之处,也具备老钱的特征,看着不像地摊货。
但是别急,反对的声音也有道理。
据《吴越备史》记载,吴越国直到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即末代国王钱俶在位期间,才“始议铸钱”。
如果严格按照史料,那他爷爷钱镠在30多年前的宝正年间,是怎么把“宝正通宝”变出来的?时间线对不上,是个死结。但也可以解释,前面不是说了“刻意淡化”嘛,有可能故意没记载。
![]()
唐国通宝小平
还有字体问题,懂行的泉友指出,十国钱币文字多带有隶意,而“宝正通宝”的钱文是纯楷书,风格更近后世的仿宋体,这与时代特征存在出入。
所以有学者怀疑,这会不会是清朝的古董商人,知道有“宝正”这个年号后,自己照着史书“发明”出来的玩意儿。
除了“宝正通宝”,关于吴越国是否铸造过常见的“开元通宝”也存在争议。有人拿着一些从西湖淤泥里出来的,比较轻薄的小开元,说这可能是吴越国铸造。
但这事同样说不准,唐朝中后期,民间私铸劣质铜钱的风气就很盛,朝廷屡禁不止,文献里常抱怨江淮一带“恶钱渐多”,所以官铸可能性不大。
![]()
中国文物报以前的报道
早年间湖南博物馆在清理库房的时候,也发现过一枚宝正通宝,传世品相且为黄铜所铸,当年还称之为“稀世孤品”。
之前说过,明代之前确实有黄铜钱币,但大多是金元时期的花钱,其他的基本都是青铜钱币。这个发现也更添加了一丝谜团!不过民间泉友发现的那一枚,材质尚无法准确判断,包浆倒是挺老。
当然,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确定证据之前,这些也只能是猜测,甚至有可能是安南钱币呢?所以就不讨论是否到代了,目前意义不大。
我们就说,如果以后确定“宝正通宝”是吴越国钱币,那么会不会对其价值有很大的提升?
![]()
钱镠(liú)
当然!钱镠不仅是吴越国的君主,更开创了绵延千年的“钱氏家族”,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这个家族出现了无数牛人,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极大。
所以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宝正通宝”可以到代,那就牛大了!这不仅是价值的问题,更是一种发现新历史的兴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