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欧盟神经紧绷的信号正在中欧闪现——被称作"捷克版特朗普"的安德烈·巴比什宣布重返政坛核心。这位身价40亿美元的民粹主义领袖,曾在2017-2021年用"捷克优先"的口号搅动欧盟棋局,如今他带着更激进的反建制纲领卷土重来。
71岁的安德烈·巴比什,捷克前总理。捷克第二大富豪,其财富主要来自创立的爱格富集团。10月4日,捷克众议院选举计票结果公布,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领导的在野党“不满公民行动”以将近35%的得票率获胜,巴比什有望再次出任总理。
![]()
政治镜像:巴比什与特朗普的"反建制同盟"
巴比什的政治剧本与特朗普高度同构。这位化学集团掌门人同样以政治素人身份崛起,其"反移民+主权至上+经济民族主义"的三重纲领堪称欧洲民粹主义教科书。2015年难民危机期间,他公开拒绝欧盟强制分摊难民配额;担任总理期间,他多次否决欧盟财政一体化提案,称其为"对捷克主权的慢性谋杀";其贸易政策更是直接对标特朗普,对德国汽车、法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
这种政治基因的相似性在2024年显现出战略协同。当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攻击北约时,巴比什同步在布拉格发表"欧盟改革宣言",要求废除全体一致表决制,赋予成员国更大否决权。二者不约而同将矛头指向欧盟权力核心——德国总理朔尔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倡导的"欧洲主权"构想。
欧盟决策机制的"捷克冲击波"
巴比什的回归可能在三重维度撕裂欧盟共识。难民政策首当其冲,其领导的ANO党已联合匈牙利欧尔班政府,准备重启"维谢格拉德集团"抵制机制,这将使欧盟耗时三年达成的《移民与庇护公约》沦为废纸。
![]()
在外交领域,巴比什团队释放的信号显示,捷克可能在对俄制裁、乌克兰援助等议题采取"选择性合作"策略。不同于匈牙利的一票否决,布拉格更倾向在关键节点施压,比如要求用欧盟农业补贴换取对乌军援支持。这种"议题杠杆"战术,正被东欧多国效仿。
最致命的冲击来自决策机制。欧盟理事会现有47个政策领域需全体一致通过,巴比什已明确表示将利用此规则延缓欧盟扩员(乌克兰、摩尔多瓦)和防务一体化进程。冯德莱恩团队内部评估显示,捷克可能成为继匈牙利之后新的"否决玩家"。
![]()
双重压力下的欧盟生存法则
面对跨大西洋两岸的民粹主义合流,欧盟正陷入战略焦虑与行动困境的恶性循环。特朗普威胁削减90%对乌援助的背景下,欧盟紧急通过的350亿欧元贷款方案,暴露了其财政动员能力的极限——这笔资金需挪用被冻结俄资产收益,法律风险尚未解除。
内部裂痕同样触目惊心。德国执政联盟危机与东欧"反欧盟轴心"形成共振效应,欧盟委员会对成员国的约束力持续弱化。在汽车关税问题上,德国经济部评估显示,若特朗普对欧加征20%关税,捷克等东欧代工基地将损失12万个就业岗位,这种经济压力可能转化为更极端的政治反弹。
地缘政治的三国杀:美欧俄权力再平衡
三方博弈正在产生戏剧性化学反应。克里姆林宫已向巴比什抛出橄榄枝,承诺恢复2015年中断的俄捷核电站合作项目;欧盟则加速推进5000人快速反应部队计划,但成员国对50亿欧元防务基金的分摊比例争吵不休;特朗普"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的宣言,更迫使欧盟不得不提前接管援乌主导权。
中国因素成为意外变量。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政策的摇摆,部分源于试图预留"经济避险"空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同时承受中美关税压力,欧洲车企将失去13%的全球市场份额。
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欧盟未来
当民粹主义遇上大国博弈,欧盟正在滑向"差异化整合"的深渊。冯德莱恩成立的"对美特别工作组"和欧洲议会强推的《国防工业战略》,暴露出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迷茫的窘境。历史学者蒂莫西·加顿·阿什的预言正在应验:"主权让渡与民族主义的撕裂,终将把欧洲变成地理概念而非政治实体。"
捷克的政治变局不过是冰山一角。在特朗普与巴比什们的双重夹击下,欧盟要么重构权力平衡,要么沦为大国竞争的棋盘——这场生存游戏没有中间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