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德国总理默茨的访华计划还没启动,德国资本已经外逃了2000亿欧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葡萄牙的GDP,而同期德国吸引的外资仅232亿欧元,德国企业正在用脚投票。
为什么资本如此恐慌?德国经济还能撑多久?
![]()
编辑:倏禹
德国资本正在用脚投票
德国总理默茨还没踏上访华飞机,德国资本却早已在飞,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震惊。德国央行10月预测,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将持续停滞,而资本外逃的脚步却越来越快。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流动,而是德国经济信心的全面崩塌,年均2000亿欧元的资本外流规模触目惊心。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而德国吸引的海外投资仅有232亿欧元,形成巨大反差。
![]()
拜耳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亏损同比增加6倍,达1.99亿欧元,这个数据背后是德国工业的困境。
为应对成本压力,拜耳已将亚洲区研发中心的核心团队迁至上海,并计划在华追加20亿欧元投资。
![]()
特种玻璃制造商肖特也证实,过去两年的投资决策更倾向于德国以外的国家,其在成都的新能源玻璃生产线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魏德尔指出,工业投资吸引力下降意味着大量工厂关闭和数十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
受冲击城市将面临贸易税收进一步下降的风险,这种连锁反应正在德国各地悄然发生。德国化工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行业产能利用率仅71%,而达到82%才能实现盈利,企业不得不通过外迁寻求生机。
德国经济就像一台正在漏油的发动机,而政客们却在争论要不要去修理厂。这种明知故犯的状态特别让人揪心,德国企业家们看不下去了,纷纷用行动表达自己的选择。
![]()
当政府还在犹豫要不要访华的时候,资本已经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逃离不确定性,奔向确定性。
政治内斗让德国陷入决策瘫痪
德国内部的政治分歧是政策摇摆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影响国家决策的程度。默茨自己所在的基民盟里,有一群标榜"对华强硬"的政客,而执政联盟中的社民党却主张"务实合作"。
![]()
两派的争执让德国政府陷入了决策瘫痪,直接影响了重大国际政策的制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这位来自基民盟的政客先是在台湾问题上口无遮拦,把自己的访华行程搞黄了。
临出发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理由竟然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在德国引发巨大争议。
![]()
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直接批评这是在发出"不良信号",强调"尤其在全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与中国保持直接对话尤为重要"。
更尴尬的是,瓦德富尔原定的访华团里,德国工业界代表团集体缺席,这简直就是对他"对华强硬"路线的公开不信任投票。
![]()
英国《金融时报》直言这是默茨政府的"超级外交灾难",本来经济就停滞了三年,默茨还指望通过访华寻找出路。结果被自己人搅了局,这种内部消耗让德国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说得透彻,瓦德富尔推迟访华"更多反映的是德国内部政治矛盾,而非中德关系的整体方向"。但问题是,政治内斗的代价最终要由德国经济来承担,资本外逃就是最直接的警告。
![]()
德国政府就像一台磨合不良的发动机,各个部件都在向不同方向用力,结果就是原地空转甚至后退。这种政治上的幼稚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可笑,因为市场不会等待任何人的政治游戏。
德国企业家的选择告诉我们,当政治背离经济现实时,经济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脱节,正在让德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
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就在德国政府内部争执不休的时候,中德经贸关系用数据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2025年前8个月,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中国重新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同期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为1628亿欧元,这个数字背后是德中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这说明中国市场早已是德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生命线,任何人为的脱钩都是自欺欺人。
![]()
德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国太强,不是美国太压,而是自己内部太乱,执政联盟像一台磨合不良的发动机。
政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资本界看不懂,民众看不清,企业看不下去,于是资金开始外逃,企业开始外迁。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德国很快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选择权",而是被市场"边缘化"。
![]()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马克龙政府近期加强对华务实合作,空客、雷诺等法企在华投资逆势增长15%。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务实合作才是欧洲的出路。
10月13日至16日,成都代表团在德国法兰克福、慕尼黑、柏林密集开展投资促进活动,三天内达成40个合作项目。
![]()
总金额超186亿元人民币,这种地方层面的合作热情与联邦政府的犹豫形成了强烈反差。百年德企模德机床是此次合作的代表,这家全球首个发明滚齿工艺的企业,将中国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落户成都东部新区。
厂长迈克尔·格奥尔基直言,成都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与人才储备,使其成为企业辐射西南市场的战略要地。
![]()
在慕尼黑的洽谈会上,西门子、博世等德国巨头与40余家成都企业对接,21个新质生产力项目签约,覆盖先进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巴伐利亚州内阁部长弗洛里安·赫尔曼明确表示,期待与成都在传统优势与新兴领域深化合作。柏林的经贸对接会同样成果显著,10月15日,宝马、DHL等近百家德国企业参会,15个项目集中签约。
![]()
成都还启动了在欧经贸服务站,发布涵盖156条信息的合作机会清单,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值得学习。
务实精神才是德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德国当前的问题,不是访不访的问题,而是"敢不敢面对现实"的问题,这是德国面临的核心考验。
![]()
当政治挂帅取代经济理性,当脱钩口号覆盖企业声音,当效率低下成为制度常态,资本的出走只是开始。
真正的危机还在后面,德国经济就像站在悬崖边上,一边是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伸出的合作之手,一边是内部派系斗争挖的深坑。选对了就能拉住救命稻草,选错了可能就是万劫不复,这个选择将决定德国的未来。
![]()
默克尔当年的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与中国脱钩确实在损害德国利益,资本外逃不是偶然,而是市场对政策不稳定的本能反应。访华延期也不是小事,而是在错失拯救经济的最佳时机,德国商界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模德机床落户成都、西门子深化合作,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德企业间的合作需求从未中断,断掉的只是德国政府那份务实精神。
![]()
默茨现在最该做的,就是放下"政治正确"的包袱,管管自家那些添乱的政客,拿出当年默克尔的魄力来中国好好谈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的警告值得默茨政府深思:"如果中德经贸再受冲击,德国制造业将难以承受"。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瓦德富尔推迟访华时说得很实在:"中德作为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要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做表率"。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这不仅是中国的立场,更是德国企业界的共同愿望。看看西门子,即便德国政府政策摇摆,依然在加大对华投资,再看宝马,沈阳工厂的扩建计划从未停止。
![]()
这些企业比政客更清楚,中德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是德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变化更凸显了及时行动的重要性,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让德国钢铁、汽车等行业面临"不公平进口产品"的冲击。
安赛乐米塔尔等企业明确表示,若无法通过中德合作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其在欧洲的产能将进一步缩减。而成都等中国城市搭建的经贸服务体系,已为德企提供了现成的合作平台,只需联邦层面给予更明确的政策信号。
![]()
截至10月31日,默茨政府仍未就访华行程给出明确时间表,德国的资本外流却未停止,西蒙顾和预测,若政策环境无改善,2025年全年资本外流将突破2000亿欧元。
默克尔2021年的话仍在回响,而默茨政府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德国经济能否抓住中德合作的"救命稻草"。
![]()
结语
德国的困境告诉我们,经济理性终将战胜政治幻想,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回归务实合作是德国唯一出路,但重建信心需要时间,这个过程注定充满痛苦。
当资本用脚投票时,政客们还能继续犹豫多久?这个答案,历史很快就会给出。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