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战场上,一个解放军战士只靠一支“三八大盖”和125发子弹,竟然干掉了110个敌人!
打出这个“逆天战绩”的人,就是魏来国。
可这场仗真正惊险的,不是他打了多少敌人,而是他曾被敌人活活引出战壕,一时间,十几把枪一齐瞄准了他!
换做别人,早就成了筛子,可魏来国竟然活了下来!
那么,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如何反杀对方的?
![]()
苦练枪法
1925年,魏来国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
由于他父亲身患重病,魏家尤其穷,连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而魏来国最早的记忆,是姐姐被父亲不得已用180块大洋卖去当了童养媳。
12岁那年,魏来国也被送到村里一户地主家当长工,一年到头劳作,却只换来八升玉米和一身疲惫。
但他从来没有对命运低过头,他想活得像个爷们,不再任人欺辱,只是那时的他,力气不够,胆子不大,更别提反抗什么了。
![]()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烧杀抢掠,战火蔓延至村庄,魏来国的两个叔叔先后参军,他听了热血沸腾。
于是,14岁那年,他咬牙离家,加入了抗日少年先锋队,扛着红樱枪站岗放哨,负责给部队送情报。
他记得第一次任务是夜里穿过一片坟地,心跳得厉害,却咬着牙走了过去。
1942年,16岁的魏来国正式参军,加入了八路军石岛大队。
![]()
而在柳子场战斗中,他终于得到了表现机会。
敌人距他不过五十米,他瞄准扣动扳机,子弹飞了出去,却擦着敌人的肩膀打空了。
紧接着第二枪,又是脱靶。
他眼睁睁看着那名敌军一溜烟钻进树林,满是懊悔与羞耻,那一夜,他没合眼,开始偷偷加练,每天早上比别人早一个小时起床,拿着砖头练稳手,晚上再苦练瞄准。
![]()
他把捡来的子弹壳挂在房梁上,一根线系着锤子练控制力;还自己制作靶子,在战壕外拉着战友测风速、判断角度。
从1943年起,他开始频繁参加射击训练班,被调入东海教导大队系统训练。
在那里,他第一次学会了如何用风向判定弹道,如何根据呼吸节奏控制扳机力道,还学会了“点杀”战术。
他的手稳了,眼也毒了,训练场上一连打下三发“中心环”。
等到1946年兰格庄战役爆发之时,他更早已不再是那个错失目标的少年。
![]()
三八大盖当狙击枪
1946年6月,兰格庄,魏来国全副武装地趴在一片坟地后的土岗上。
他身边的“三八大盖”静静地卧着,枪管擦得发亮,125发子弹被他分门别类装进弹袋里,按“目标优先级”编号分类。
两天前,上级命令他们连死守兰格庄阵地。
这是一道要命的防线,敌人若突破,不但即墨会失守,整个胶东战线也将崩塌。
![]()
但部队的装备简陋得可怜,别说步枪、机关枪,就连一支像样的望远镜都成了稀罕物。
排长攥着那支“三八大盖”,在几十号人面前沉默了许久,最后一把递给魏来国说:“你打得最准,枪归你,子弹全归你。”
125发子弹,一支早已退役的日本老枪,在敌人两个团、上千人马的面前,这简直是蚍蜉撼树。
但魏来国没有皱眉,他接过枪后,只说得干一票大的。
![]()
战斗打响那天,敌军的第一轮炮击震得整个地面在颤,坟地前的小树被炸断了好几棵。
敌人步兵也在炮火掩护下分批推进,兵力密集,战壕里的士兵一个个屏住呼吸。
这时,只听“啪”的一声,一名国军军官应声倒地,帽子飞出老远,敌人顿时一阵混乱。
那一枪,正是魏来国打的。
这支三八大盖虽然老旧,但射程远,精度高,适合伏击和远点清除。
他趴在坟头,用残破墓碑当掩体,调整呼吸,等待第二个目标出现。
![]()
又是“啪”的一声,另一名军官脖颈中枪,身体转了半圈才倒下。
“老魏又开工了!”战友们低声喊着,心中振奋不已。
敌人也很快察觉出了异常,他们改换队形,强行隐蔽,还试图利用建筑工事挡住来弹。
但魏来国专挑那些露头指挥、喊话布阵的目标下手,他从不贪快,打一枪,换一个角度,匍匐爬行十几米后再锁定下一人。
敌人越发惊慌,他们开始用火力集中压制,但却找不到目标。
![]()
魏来国不断转移射击点,从南边的小坟头换到东边的老槐树下,再移到一处狗洞般的废墟。
每个地方,他只打三枪以内,立即转移,打完三枪后,他甚至不看结果,只根据敌人的反应判断击杀成功与否。
战壕里,负责统计的通讯员潘云亭愣是记不住到底是第几发了。
他急了,把石子分成了两堆,一堆是“十人整”,另一堆是“单数零头”,连石子也开始“超配额”了。
敌人则感到了恐惧,他们的队形开始散乱,密集的推进变成了小股试探,胆子小的甚至干脆原地趴倒,不敢再动。
![]()
危险时刻
只是,战场上,没有永远的猎人,也没有永远的隐身者。
魏来国自己心里也清楚,敌人迟早会找上门来。
果不其然,魏来国伏在坟地旁的灌木丛中,观察敌军的调动时,一阵“啪啦啪啦”的飞溅声从头顶响起。
接着,他的军帽像被无形的手一把掀飞,落在两米外的沟壑中。
![]()
军帽飞出去的那一刻,魏来国的呼吸几乎是停住的,他没有起身去捡,因为他明白,那顶帽子此刻已成了敌人的“标靶诱饵”。
如果他傻傻地探头出去,那就等于把脑袋送上门,更要命的是,那子弹飞行的角度和力度,说明对方也有狙击手,甚至不止一个。
通过枪声,魏来国很快判断,对面起码有十几个射手瞄准了他,而且火力正呈扇形铺开,封住了他所有可能的退路。
但魏来国没有慌,他咬着牙,脑袋几乎贴在地面,双手撑着枪身慢慢往东边的凹地滑去。
![]()
每滑动一米,他都要停下听听四周动静,每前移一个身位,他都会迅速在心中画出敌人的射击线。
“西边也在射,南面也有,至少三个点位夹角火力,这不是封锁我,是要钓我。”
此时的魏来国没有太多选择,唯有继续转移,同时创造“鬼影战术”,东边打一枪,立刻转到西边再补一枪,再返回中线开一枪,如此反复制造错觉。
几轮下来,敌人反而摸不准他的踪迹,甚至开始误判方位而互相交叉压制。
可就在这时候,西北方向一个狙击点的子弹再次险险擦过魏来国的左肩。
![]()
魏来国深吸一口气,缓慢将身体蜷成一团,将“三八大盖”抵在胸口,眼神一寸寸在乱石堆之间扫荡。
他在找那个“看不见的对手”。
时间仿佛凝滞,突然,一个细微的闪光在残阳中晃了一下,那是望远镜镜片反光!
魏来国几乎下意识地抬枪、瞄准、屏息、扣扳机,这一套动作没有半秒停顿。
“啪!”枪响过后,一阵骚动从敌人那边传来,接连有两人蹿出掩体去查看。
不远处那块碎砖搭成的掩体边,确实多了一团猩红的血迹,那是魏来国命中的目标,也是对方的“主狙”。
![]()
瞬间,敌人仿佛被抽了骨气,反狙击的火力瞬间减弱。
魏来国没有乘胜追击,他知道这时候不能恋战,他默默地往后爬,躲进一处战壕的阴影处。
此刻,他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但他心跳渐归平稳。
就在方才那一枪,他赌上了自己的全部技巧与直觉。
没有瞄准镜,没有风速测仪,没有通讯协助,有的只是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本能和信念。
最后证明,敌人的“圈套”没能困住他,反被他破局而出。
![]()
神枪背后
从清晨到黄昏落日,魏来国几乎没有合过眼,也没有离开战斗位移过太远。
他趴着、蹲着、爬着,在战壕与坟地之间穿梭、潜伏、射击。
122发子弹打完,110具敌人的尸体倒下,他用一支“三八大盖”,写下一串足以载入战史的惊叹号。
1948年,魏来国被授予“华东射击英雄”称号、“华东一级英模”奖章。
![]()
与此同时,魏来国的使命,并不止于个人的枪法极限。
从兰格庄到白马关,从东海前线到抗美援朝,他几乎走遍了所有最难啃的阵地。
后来有人统计,他先后参与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用过的步枪十几支,打出的子弹无数,但从未因失误误伤一人,也从未在生死面前退缩一步。
1955年,魏来国还被授予中校军衔,几十年后,他脱下军装成为老干部,却依旧坚持带着青年战士训练射击,深受大家爱戴。
![]()
2014年,魏来国去世,那一天,许多老兵和后辈自发赶来吊唁。
魏来国,这位从苦难中走来的“豆腐干少年”,用一支“三八大盖”扛住了两个团的进攻,用122发子弹击毙110名敌人,让兰格庄成为敌军不可逾越的死亡之地。
他不曾自诩为英雄,也从未把“神枪手”的称号挂在嘴边,因为他明白,战场上没有传奇,只有一群愿意死也要守住阵地的战士。
如今,魏老已去,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那支“永不打偏”的枪,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勇敢无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