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普京说“中国”两个字,说出来的口音有点像 “契丹”。
不要觉得这是巧合,而是在俄语里“中国”的词源,还真和“契丹”有点关系。
这事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在辽朝的时候,契丹人在北方草原超强势,打遍周边没对手。
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些邻居,见着契丹就觉得是见到了中国。
久而久之,“契丹”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连金庸写乔峰,都让他喊着 “我是契丹人”。
光从这里面看,就能知道契丹二字有多大的影响力。
其实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早从秦朝就有了。
秦朝对比其他朝代虽然只有十几年,可架不住影响力大。
古代波斯人叫中国“Chin”,古罗马会直接喊“大秦”,透着股敬畏劲。
到了中亚那些带某某斯坦的国家,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还在“秦”后面加了“斯坦”(古波斯语里 “…… 之地” 的意思)。
亚美尼亚语里就叫“秦那斯坦”,印度改成了“秦尼斯坦”。
后来传回国内音译成 “震旦”,“震”指东方日出的方向,听着就特有意境。
以前还有所震旦大学,后来教授分出去又建了复旦大学。
“复旦” 就是 “复兴震旦” 的意思,这渊源是不是挺意外?
还有个词你肯定眼熟:Sino。
中石化(Sinopec)、中储粮(Sinograin)都用它。
追根溯源,“Sino”一路能查到“Sin”,原意就是 “中国王朝”。
现在成了中国相关的专属前缀,低调又有辨识度。
至于“China”,好多人以为是因为瓷器,其实反了。
先有“China”代表中国,后来才把中国瓷器叫“china”。
而且有种说法,“China”也是从 “秦” 音译来的,跟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遥相呼应。
老外在不同时代怎么喊中国?
古代西方提到中国,还有个超洋气的称呼:赛里斯(Seres),意思是“丝国”。
那会西方人的衣服不是兽皮就是粗亚麻,中国丝绸一运过去,立马成了顶奢。
能跟黄金等价交换,甚至有国王因为抢丝绸发动战争。
你说丝绸的魅力多大?
16世纪西方世界地图上,“赛里斯”和“契丹”还同时出现过。
因为当时西方人压根没意识到,这俩说的其实是同一个中国,也是挺有意思的误会。
后来马可・波罗来了中国,13世纪回去写了本《马可・波罗游记》。
里面把中国北方原金朝的地方叫“契丹”,南方原南宋的地方叫 “蛮子”。
别觉得是马可・波罗故意找茬。
这其实是当时蒙古人对南宋的称呼,他只是如实记录,宋朝也算躺着中枪了。
不过也多亏了这本书,“契丹”这个称呼在欧洲又火了一把。
后来国泰航空成立时,外国创始人就觉得“Cathay”(契丹的英文名)特有东方韵味。
能让人想到丝绸、成吉思汗和马可・波罗,显得高级又有故事感,所以就用了这个名。
还有个更冷门的称呼叫“桃花石”,最早出现在7世纪东罗马的文献里。
1980 年新疆还挖出过刻着“桃花石”的古钱币,是喀拉汗王朝的。
当时可汗用这个词,就是想表明自己的地盘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特别有归属感。
关于“桃花石”的来源,学术界吵了好多年。
有人说是北魏拓跋氏的音译,有人说跟唐朝、汉朝有关,还有人扯到敦煌。
其实不用纠结到底哪来的,重点是它从古代就代表中国,是咱们文明的又一个标签。
这些称呼说到底,都是不同时代外国人对中国的好奇与认知。
但说真的,不管别人叫我们“契丹”还是“赛里斯”,“中国”的根从来没变过。
从何尊上的“宅兹中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再到现在,两千两百多年来,不管朝代怎么换,“中国”这两个字始终是我们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