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圣彼得堡最古老的传染病医院中那座被废弃的太平间。
![]()
照片摄于1928年,来自国家目录。
在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原先旧的革命前传染病医院(以S. P. 博特金命名)的营房旧址上,建造了新的第16号楼,其中设立了列宁格勒解剖科,也就是俗称的太平间。
这座建筑采用构成主义风格,由建筑师亚历山大·盖盖洛(Alexander Gegello)与大卫·克里切夫斯基(David Krichevsky)共同设计。后者还以设计列宁格勒第一文化宫、“涅瓦大街上的‘大楼’”(内务人民委员部大楼)以及位于谢斯特罗列茨克的著名列宁纪念碑“棚屋”而闻名。
建筑本身由两翼对称的矩形解剖室组成,两翼呈张开状布置,端部设有尖角的三角形露台和阳台。在两翼交汇的中央部分,是一个大型圆形门厅结构,内部曾设有解剖室和告别厅。
![]()
这张建筑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初,来自展览《列宁格勒:苏维埃制度下的日常生活》目录。
几年前,在博特金医院进行机构重组期间,决定将部分病区迁出市区,而这座太平间所在的楼栋最初被封存,随后实际上被彻底废弃。
从那以后,这座太平间多次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和音乐视频中。例如,第七期电视节目《力量之地》(Место Силы)就在这里拍摄,节目中所谓的“通灵者”被蒙上眼睛,要猜出自己身处何处。这里还拍摄过电影《冰之恶魔》(Ледяной демон),以及电视剧《迪亚特洛夫山口事件》(Перевал Дятлова)、《白军》(Белая гвардия)、《黑云》(Чёрное облако)和《公路》(Трасса)的部分场景。
我们有一次也进去看过,只是因为外面竖起了很多施工围栏,所以没能拍下建筑外观。
![]()
我们从地下一层(半地下层)开始探索。
![]()
这一层原本用于长期保存遗体。解剖台本身呈浅浴槽形状,带有排水口,用来……嗯,你懂的。
![]()
解剖台表面铺有瓷砖,以便更容易保持室内清洁。
![]()
![]()
![]()
这里还有一个小型实验室。
![]()
![]()
![]()
更多的解剖台。
![]()
![]()
冷藏间。
![]()
![]()
![]()
在这个房间里有一些奇怪的倾斜工作台。
![]()
真不敢去想,它们当时是用来做什么的。
![]()
![]()
用于运送尸体的手推车。
![]()
![]()
从半地下室,尸体会被这样的宽电梯运上去,
![]()
![]()
通过网状箱体到达上层楼层。
![]()
![]()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楼的房间。
![]()
破损的办公室。
![]()
![]()
以及告别大厅,人们几十年来在这里送别自己的亲人。
![]()
现在的样子是这样的。
![]()
1927–1928年的照片,来自国家目录。
而在1920年代,它是这样的。
![]()
![]()
再来看一些办公室。
![]()
![]()
![]()
![]()
![]()
实验室房间。
![]()
![]()
![]()
![]()
我们再往上走。
![]()
![]()
又是一小部分办公室。
![]()
![]()
![]()
![]()
![]()
![]()
然后我们来到采尸大厅,这里进行尸体解剖。
![]()
这种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玻璃窗和圆柱形设计,是为了在白天均匀照亮整个大厅。
![]()
1927–1928年的照片,来自国家目录。
而在1920年代,它是这样的。
![]()
每张解剖台上方都悬挂着日光灯。
![]()
![]()
用于运送尸体的手推车。
![]()
这里的解剖台是大理石制的,每张台旁都放置有盛放取出的内脏的容器。
![]()
简直令人毛骨悚然。真是可怕的地方,再也不想参观这种地方了。
![]()
![]()
![]()
到这里就结束了。
![]()
感谢观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