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吧,人社部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921万人,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设定的5500万人目标任务。
看似亮丽的数据,被包装成了“世界经济动荡下中国就业稳中向好的铁证”。
然而,把这组数字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失业率数据放一起看时,却会发现一个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16-24岁城镇青年(不含在校生)失业率在8月攀升至18.9%,创下统计以来的新高,比7月还高出1.1个百分点。
如果就业真的“总体稳定”,如果新增就业真的达到了5921万人,那么为何青年失业率却一次次突破新高?
这5921万所谓的“新增就业”,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又从事着怎样的工作?统计口径是什么?
我就想知道,这5921万新增就业岗位,具体分布在哪些行业,创造于什么时间段,也没有提供岗位性质和薪资水平的分布情况。
按照常识,新增就业应该指“真正增加的、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岗位”。这帮人是不是找到了这样的工作?
不要告诉我,外卖、直播带货、短视频兼职,闲鱼卖二手货,都算进了“新增就业”。
把这些人纳入“新增就业”,那就有点耍赖了。
有没有把同一个人在不同工作阶段的就业重复上报。例如,一个毕业生先后做过快递员、餐饮员、再去做直播带货,可能在系统里就被算作“三个新增就业”。
如果是这样,5921万这个数字就失去了实际参考意义。它不再是“真实的新增稳定就业”,而更像是统计学上的游戏。
官方说“新增5921万人就业”,可这些岗位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从来没有回复,这工作都是谁找到的?
当青年失业率创下新高,却依旧宣称“就业总体稳定”,这种割裂感反而让公众更加怀疑数据的真实性。
他们很喜欢用“总体稳定”来回避具体问题。可问题在于,对一个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而言,“总体稳定”毫无意义。
“宏观稳定”,掩盖不了个体的“微观困境”。
还有,强调“就业人数”,却从不谈“就业质量”也不厚道吧。是去写字楼做工程师,还是去街头送外卖?是月薪一万的研发岗位,还是日结百元的临时工?这其中的天壤之别,被统计口径轻描淡写地抹平。
“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都可能被排除在失业统计之外。这意味着,真实的青年失业率可能远高于官方公布的18.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