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纸科学建议,为全球最重要的公海鱼类贸易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9月30日,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ICES)发布公告,建议2026年东北大西洋鲭鱼的允许捕捞量不应超过17.4万吨。相较于2025年的科学建议(57.7万吨),这一数字断崖式下跌约70%,更是比沿海国家今年设定的总计76万吨实际配额低了惊人的77%。……(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一纸科学建议,为全球最重要的公海鱼类贸易拉响了最高级别的警报。9月30日,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ICES)发布公告,建议2026年东北大西洋鲭鱼的允许捕捞量不应超过17.4万吨。相较于2025年的科学建议(57.7万吨),这一数字断崖式下跌约70%,更是比沿海国家今年设定的总计76万吨实际配额低了惊人的77%。
“警告红灯已全面闪烁,”挪威海洋研究所对此评价道。该机构种群研究员Are Salthaug指出,种群衰退遵循一条清晰的下降曲线,从2014年近1300万吨的产卵种群量萎缩至如今的270万吨,已大幅跌破300万吨的“临界生存能力”阈值。研究主任Geir Huse强调,“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扭转趋势至关重要,这需要大幅削减捕捞强度。”
报告明确指出,由于东北大西洋沿岸国家(包括欧盟、英国、挪威、冰岛等)多年来无法就配额分配达成长期协议,各方设定的总捕捞量持续大幅超过ICES的科学建议,导致“公地悲剧”上演。与此同时,鲭鱼连续数年遭遇幼鱼补充量低迷,种群恢复能力被严重削弱。
科学建议发布的同一天,市场机制已然启动。英国罐头食品巨头Princes集团宣布,其品牌下所有鲭鱼产品将全面停购东北大西洋鲭鱼,转而采用获得海洋管理委员会(MSC)可持续认证的智利竹荚鱼。新产品将于10月登陆英国主流商超。
Prines公司关系总监David McDiarmid的表态颇具代表性:“我们长期呼吁沿海国家依据科学设定配额,但至今未取得足够进展。”此举被MSC英爱项目总监George Clark解读为“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供应链需要经过认证的可持续选择。
东北大西洋鲭鱼自失去MSC认证后,其市场地位将进一步受损。零售商与品牌商对供应链可追溯性及可持续性的要求。当北大西洋这一传统主力产区出现供应危机时,拥有MSC认证的替代鱼种(如智利竹荚鱼)和新兴产区(如南太平洋)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此次配额建议对于中国这样的主要进口和加工国而言,需要密切关注此次事件带来的价格波动、贸易流向变化。
日期:2025-10-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