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梦千年,一色倾城
汝窑,因产于古汝州而得名,相传,宋徽宗曾做一梦:梦里大雨刚停,雨过天晴,云开雾散,碧空如洗,一抹绝美的天青色划入眼际,美的心醉,突然醒来,仍让他久久难以忘怀,于是,宋徽宗挥毫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并诏令天下工匠烧制此色瓷器。这难倒无数工匠,后来汝州工匠技高一筹,成功烧制出如梦幻的“天青色”。宋徽宗看后大喜,从此汝窑诞生,影响千年。
![]()
千年绝响,与文明的执念
然而,遗憾的是,汝窑仅仅辉煌了二十多年,由于战乱,汝窑消失,技艺失传。之后从南宋、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曾倾力尝试恢复汝窑,均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清朝乾隆皇帝对汝瓷尤为痴迷,曾亲自督办恢复汝窑,最终也只能留下“似汝非汝”的感叹。
![]()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月,周总理向全国发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指示,1957年7月,周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作为汝瓷的发源地,汝州的工匠们主动肩负起了周总理的重托,向千年难题发起了历史挑战,最终,汝州工匠历经三十多年的不懈探索,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奇迹般地让失传近千年的天青色重现于世,震惊业界。
![]()
火种的危机与“汝公子汝瓷”的诞生
然而,重现,不等于永续。在今天的商业浪潮中,这重燃的火种正面临比战火更复杂、更无声的威胁。
因工艺繁复、成本高昂,真正的汝瓷曲高和寡。市场中,投机取巧的廉价仿品大行其道,稀释着汝瓷的价值与声誉;而坚守传统的匠人,则在生存与技艺的夹缝中艰难喘息。我们悲哀地发现,历经千辛万苦才迎回的文化瑰宝,正因市场的冷遇而再次黯淡。历史仿佛在轮回,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它第二次消亡?
绝不能!
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汝窑工艺再次消亡,汝公子不忍心看到历经艰辛才得以重现的汝窑火种,因市场原因而再次黯淡甚至熄灭。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汝公子决定创立“汝公子汝瓷”品牌,要帮助家乡那些仍坚守非遗的匠人推广汝瓷、帮助他们销售汝瓷。有市场才有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唯有市场,才有生产非遗的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技艺的存续与发展,才能让我国的汝瓷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
更高的使命:重归世界之巅
汝公子的使命不仅局限于保护非遗汝窑,还有一个更高更神圣的使命。
放眼全球顶级瓷器的殿堂,全部是欧洲和日本品牌,却没有一家中国品牌。我泱泱华夏,有五千年陶瓷史,中国,瓷器的母国。英文“China”既指代国家,亦指代瓷器,中国陶瓷曾以其登峰造极的技艺、深邃的哲学意境与无与伦比的审美,雄踞世界艺术之巅几千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就是世界工艺文明的演进史。如今,怎能在世界的顶级陶瓷中找不到中国的身影,中国怎能在世界的舞台中缺失?
“汝公子汝瓷”承载的,不仅是保护非遗的使命,“汝公子汝瓷”更承载一个更宏大的使命:引领中国陶瓷重归世界之巅。
![]()
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更是一段流淌千年的故事,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东方生活美学,是宋徽宗梦中的那片天空,是周总理嘱托下的文化复兴。这抹天青色,是中国的,也应是世界的。
从宋徽宗的一梦,到周总理的一纸批示,再到今日“汝公子”的商业实践,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不仅要对先人与前辈的嘱托说一声“无愧”,更要以商业为舟,文化为帆,将这抹最美的天青色,驶向未来,驶向世界。
因为这抹天青,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一封千年情书,而我们,是这封情书的当代递送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