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增幅下降,为什么还要进口上亿吨转基因粮食?
在人口增幅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每年仍大量进口转基因粮食,2024年仅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就达1.041亿吨。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与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产业需求及安全保障体系密切相关。
进口转基因粮食的来源与去向
我国进口的转基因粮食高度集中于南美国家,2024年从巴西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占进口总量的71.07%,阿根廷占3.9%,两国合计占比超75%,加上其他南美国家后,南美来源的转基因粮食占比达96%以上。
这些进口的转基因粮食并非直接流向消费市场供人食用,而是主要用于两大领域:
- 饲料加工:这是最主要的去向。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经加工后,产生的豆粕、玉米粕等副产品是畜禽养殖的核心蛋白来源,占饲料配比的15%-20%。2024年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中,约62%的加工副产品豆粕用于养殖业饲料。
- 工业用途:部分转基因玉米、大豆还会用于工业生产,例如提取淀粉制作灭火器泡沫、生产生物燃料等,实现粮食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定,所有进口转基因作物必须作为加工原料使用,需运往有资质的加工厂处理,无法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从根源上明确了其非直接食用属性。
转基因饲料在行业中的占比与影响
当前我国转基因饲料市场以玉米、大豆为主要原料,其中玉米占比超60%,大豆占比约35%。2025年转基因饲料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占比已达70%,预计到2030年将提升至80%,在规模化养殖中更是成为主流选择。
这种高占比直接体现在日常肉蛋奶供应中:
- 猪肉:生猪养殖对转基因豆粕需求强烈,猪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占比最高,达35%。结合养殖业对转基因饲料的整体依赖度,每吃100斤猪肉中,约65-75斤来自食用转基因饲料的生猪。
- 鸡蛋:家禽养殖是转基因饲料的重要应用领域,2025年鸡饲料中转基因应用占比达13%,且整体畜禽饲料转基因占比已达70%。据此估算,每100只鸡蛋中,约70-80只来自食用转基因饲料的蛋鸡。
- 牛肉:肉牛饲料中转基因应用占比达15%,参考德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情况,常规牛肉养殖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占比常超65%,我国每100斤牛肉中,约60-70斤来自食用转基因饲料的肉牛。
安全性:全球科学界的共识与进口的“目录规则”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全球科学界已形成明确共识——目前通过安全评价并获批上市的转基因产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上无本质差异,不存在争议。这一结论得到全球471个权威组织的一致认可,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机构,以及各国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专业研究机构。
现实中出现的转基因进口产品“退货”,并非因安全性问题,而是源于我国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我国对进口转基因作物实行授权目录管理:只有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目录》的品种,经申请并通过安全评价后,才允许进口;未列入目录或未获授权的品种,即便在其他国家已获批,也无法进入我国市场。例如,我国曾退回部分来自美国的转基因产品,核心原因就是这些品种未纳入我国进口目录,属于“授权范围问题”,与产品本身安全性无关。
进口的核心原因:供需缺口与产业刚需
我国进口转基因粮食的本质是填补供需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饲料消费国,我国每年需1.1亿吨大豆用于饲料加工,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年产量仅20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消费依赖进口。转基因大豆单产比传统品种高15-20%,价格更低,成为填补缺口的经济选择。
即使中国的人口增幅下降,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蛋白的需求仍在增长,2023年我国猪肉产量达5794万吨,占全球49.4%,庞大的养殖业必须依赖进口转基因饲料支撑。这种选择既保障了食品供应稳定,也通过降低养殖成本让消费者获得更平价的蛋白产品。
所有进口转基因作物均需通过农业农村部的安全评价,其加工副产品在动物消化道中会完全分解,不会残留在肉蛋奶中,兼顾了产业需求与食用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