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下午14:00,第二十四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暨“侯宝华新诗集《一生惜》分享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学苑路694号中国起鑫教育集团会议中心温情启幕。恰逢“天津诗人读诗会”创立两周年,这场汇聚京津冀文化力量的盛会,既是《一生惜》的诗意亮相,更是诗友们以心赴约的“精神团聚”,亦是读诗会两年耕耘的深情回望。
![]()
本次活动由天津诗人读诗会主办、中国起鑫教育集团协办,吸引来自诗坛、学界、艺术界及企业界的嘉宾与诗歌爱好者共160余人——其中既有侯宝华、大卫、刘剑、郭巍等诗坛名家,也有胡元祥、张智中、王振良等天津地方文化的推手,和丁泉海等政务代表,更有《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读诗会创办人罗广才领衔的核心创作团队。众人以诗为桥,共同走进侯宝华笔下“棉帛软糯,果肉兼得”的诗意世界,也见证读诗会从“一句邀约”到“精神家园”的成长蜕变。
![]()
一程诗意满径:从少年声到诗人心
活动伊始,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董事长王鑫致欢迎词,以“教育与诗歌共筑精神沃土”的理念,拉开盛会序幕;滨海新区文联党组书记方吉潮随后发言,肯定读诗会“为滨海文化注入诗意活力”的价值。紧,一场跨越年龄的“诗意接力”点燃现场——滨海新区大港十一小学的钟嘉馨、邢盛浩然等同学诵读《少年中国说》,少年声振聋发聩,唤醒家国情怀;天津现代职业培训学校学子演绎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深情诉尽赤子心;王佳莹、杨芝睿同学诵纪伯伦《花之歌》,陈茜同学叙《伊犁之美》,王若维同学念儿童诗《黑墙上的白手印》,孩童的纯净与青春的热忱,让诗歌有了更鲜活的传承底色。
![]()
当现场氛围渐浓,活动核心环节——侯宝华新诗集《一生惜》分享正式开启。作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成员,侯宝华的诗作屡登《诗刊》《中国作家》《天津诗人》等权威期刊及读本,其新著《一生惜》由华侨出版社出版,以“凝练语言藏深情,浅白字句见哲思”的风格,探寻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本质。诗人锈水赞其诗“安静、柔和、很治愈”,清扬婉兮称其句“如月光般深情而感伤”,月宛初喻其文字“棉帛软糯,果肉兼得”;著名诗人胡茗茗在序言中评价“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对事物的敏感度、对自我与人性的深思,已臻成熟境界”。而侯宝华本人的分享更显真挚:“诗歌是为自己私开的一扇小窗,是心灵的修行;而诗友,就是这窗口里掌灯的人。”他坦言,《一生惜》的许多灵感,正源于与诗友的线上互动与情感沉淀。
![]()
随后的诵读与点评环节,嘉宾们轮流读出《一生惜》中的精选诗作,文字在声音里苏醒,情感随韵律流淌;中国诗歌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大卫、北京天使妈妈基金会创始人刘剑、亚欧科技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巍三位点评嘉宾,从“诗意提炼”“情感共鸣”“时代价值”三个维度解读诗集,让在场者对《一生惜》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活动中段,一场书画赠送环节更添文化意趣:“中国点子大王”何阳向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胡元祥、许红球、况清利三位领导为点评嘉宾,南开大学张智中教授向侯宝华分别赠送了书画家谷军老师书画作品,笔墨与诗行相映,成了现场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
![]()
诗人、《都市》文学月刊原副主编甲子发言
在读诗会品鉴《一生惜》:侯宝华诗歌的独特魅力( 甲子)
很荣幸受罗广才、余数两位兄弟之约,来到第二十四期“天津诗人读诗会”现场,使我有机会面对面地向侯宝华老师及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学习。虽然我已过花甲之年,写诗四十多年,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也三十多年,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在诗歌创作与理解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学习的地方。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侯宝华老师的诗集《一生惜》我刚拿到手,尚未通读。此刻,仅就匆匆浏览的几首诗,谈一点粗浅体会。
一、强烈的画面感:诗与画的意象交融
这或许与他身为画家的身份有关,其诗作如笔墨丹青,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鲜活意境。
比如: “身体的近郊,是一处别院/有栀子花摇影/橙色草的低头一香/离心不远”
栀子花的绰约影姿与香草的含蓄芬芳交织,近景的植物与远景的别院层次分明,恰似一幅留白恰到好处的小品画。
再如:“多景楼,鱼儿咬进红影、香絮 / 微声的小曲儿,轻晃/漾开的琥珀色时光”
鱼儿、红影、香絮与晃动的时光构成动态画面,色彩从实到虚渐次晕染,诗与画在意象中交融。
二、鲜明的个性:不可替代的“这一个”
在当下诗歌创作中,“千人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作品让人感到似曾相识。而侯老师的诗却能保持独特的个人风格,其意象选择与表达逻辑极具辨识度,这在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比如: “不是每一滴泪水都等于悲伤 / 撩开眼帘儿它生出四肢/下来时,它长了犄角/泪犄角,拱一下你的腮/然后扬泪蹄儿/告别你的脸界”
将抽象的泪水具象化为有四肢、犄角与蹄儿的生命体,打破常规认知的表达,充满奇趣。
又如“往句子里种桃花,让一朵与另一朵/相会就相爱。用粉红色表白/到仕女图下方,成为并肩的人”
把文字、桃花与古画意象,编织成独特叙事,这种将文学与视觉元素融合的创作方式,正是他个性的生动彰显。也正是这种个性,使他成为诗人中不可替代的“这一个”。
三、侯宝华诗歌中的“文学自觉”精神
读着侯宝华老师的诗,我联想到文学史上一个关键人物——曹操。人们多知晓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才干,却往往忽略其文学贡献。事实上,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他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不仅被收入语文教材,更开创了“文学自觉”的时代。
在曹操之前,诗歌多是民间歌谣或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东西,如《诗经》《古诗十九首》,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何谈个性?后来的虽然有名有姓,但都是为君主而作,属于歌功颂德的献媚之作,抒发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贾谊《过秦论》。而曹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个人命运、现实观察与生命感悟融入创作。他的诗,虽然采用了汉乐府的调子,但不再是附庸于政治或伦理的工具,而是发自灵魂的呐喊。正如鲁迅所言,从曹操开始,文学走向了“自觉”——作品为表达自我而存在,为抵达心灵而书写。
这种“文学自觉”的精神,也体现在侯宝华老师的创作中。他的诗不追随流俗,敢于呈现个人的观察与情感,将日常事物升华为充满神秘感的意象,具备成为优秀作品的潜质。
当我们的作品,只是为了触达自己心灵的时候,艺术,才真正实现了意义上的不朽。我欣喜地看到,侯宝华老师的诗歌作品,部分具备流传的条件,只要继续努力创作,不断打磨、完善自已的作品,一定会达到不朽的标准。祝侯老师成功!
最后,再次感谢天津诗人读诗会的邀请,祝贺第二十四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暨侯宝华新书分享会圆满成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