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近日公布该院师资队伍新添重要成员。其中,曾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的刘卫文博士,已正式加盟学院任长聘教轨副教授,任职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及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并将担任博士生导师。刘卫文副教授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与智能体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将为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据校方介绍,刘卫文副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与突出的产业研发经验。她于202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此后曾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大模型智能体、工具调用以及信息检索等前沿领域。截至目前,她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12项,并曾荣获DLP-RecSys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在科研计划方面,刘卫文副教授将重点开展以下两个方向的研究:
首先,在大模型与AI智能体方向,她将致力于设计具备自主交互能力的智能体系统,构建智能体在开放复杂环境中进行多轮推理、信息获取与任务规划的能力。同时,将系统探索大模型智能体的高效构建方法,涵盖数据合成、后训练以及自我演进等关键技术路径。
其次,在下一代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方向,她将着力构建面向个体用户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检索系统。通过结合结构化数据与开放知识资源,提升模型对用户意图的理解与响应能力,实现更精准、更上下文敏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在重要研究成果方面,刘卫文副教授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在工具调用智能体ToolACE研究中,她开发的ToolACE系列开源模型在大模型工具调用国际权威榜单BFCL中同量级排名第一,HuggingFace下载量达50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该研究提出了统一的工具调用数据合成框架,能够自动化生成高准确性、高复杂性、高多样性的工具调用数据。通过创新的自进化合成过程,构建了包含26,507个多样化API的API库。研究采用多智能体交互生成对话,并通过形式化的思维过程进行引导,确保生成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结合基于规则和基于模型的数据质检机制,有效保证了数据准确性。该模型以8B的参数量级,在开源工具调用榜单中性能持平GPT-4,获得开源第一,超过了Functionary等70B模型的效果。相关成果已发表于ICLR 2025。
在大模型增强的推荐系统KAR研究中,她提出的创新方法高效融合了传统推荐系统的协同信号及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开放世界知识。通过因子分解提示以及混合专家适配器,有效提取大模型在对应领域中的可用知识。所提出的算法已在华为应用市场的音乐推荐场景中全量部署,成为业界最早将大模型大规模应用于商用推荐系统的实践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RecSys 20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