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字拆开,是天空在替大地擦泪。可一旦擦得太多,泪就成了灾。
这个国庆,不少人的行李箱里塞着泡面、自拍杆,却忘了给天气留一格——华西到黄淮,暴雨点名;青藏高原,雪在候场;南海的热带系统正踮脚往广东、海南凑。假期还没开始,老天爷先把难度调到“hard”。
可以买一份保险压压惊
不想人在囧途,就得把“安全”二字揣进贴身口袋。
先说最吓人的:滑坡、泥石流。它们不是电影特效,而是雨水泡软了山坡后的“顺坡下驴”。
几十上百吨泥浆冲下来,时速能到八十公里,比你在高速上堵车时的车速快多了。识别征兆只需三秒:听见山里“磨石子”的怪声、看见沟水突然变浑、脚底的地面微微发抖,立刻横向跑路,别顺着沟,更别心疼相机。跑不掉就抱紧大树,宁可当“树挂”,也别被泥浆卷走。
再说过路的“短时强降水”。气象书上说“一小时雨量超20毫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十分钟就能没过脚面。
开车的朋友,看见隧道、桥洞先别激动往里冲,它可能是“隐形泳池”。2021年北方一场暴雨,两分钟灌满地下通道,车直接漂成船。
真遇上熄火,别二次点火,拔钥匙、解安全带、爬天窗,动作要快,姿势要帅。随身带个安全锤,二十块钱,比事后砸窗的救援费便宜十倍。
青藏高原和新疆西部这次“雪+雨”混合双打,海拔三千米以上气温直奔零下。自驾318的文艺青年们,羽绒服、防滑链、刹车片,一个都不能少。
雪地行车黄金三句:车速降三成、车距加三倍、方向缓三秒。看见前方车辆突然打双闪,别超车,它可能刚试过“漂移”,你再去就是“二连撞”。
夜里住客栈,记得把车窗留条缝,高原反应叠加一氧化碳中毒,比高反本身更难受。
华南5日至7日要迎接“热带系统”。名字听着温柔,脾气却像前任:来时风雨交加,走后一片狼藉。海南、粤西沿海的酒店,现在就可以问清楚“是否可退”,别等航班取消才想起“说走就走”其实可以“说退就退”。
海边拍照,云墙压顶时别恋战,雷暴喜欢举高高,人一旦被锁定就是“百万伏特”的自拍。回到室内,拔掉充电器,远离落地窗,闪电专挑“带电体”和“玻璃心”。
还有人问:跟团是不是就高枕无忧?答案是把“团”字拆开,就是“口才+才”,关键还得自己有才。
导游管路线,天气管变数。手机装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小程序,蓝色预警继续玩,黄色预警收收心,橙色预警别出屋,红色预警立刻跑。别嫌提示吵,它一条条弹窗,都是算法替你向老天要来的“续命符”。
行李清单里可以加几样小玩意:折叠雨衣,比雨伞省手;户外救生毯,巴掌大,裹上能保温;几包感冒冲剂,淋雨后第一时间驱寒,比到了医院挂水便宜。
再自学一个“黄金三十秒”自检:心跳过百+呼吸费劲+指甲发紫,立刻原地坐下,喝热水、含颗糖,必要时打120。别硬撑,高原上多的是“年轻且嘴硬”的案例。
最后提醒一句:景区里的“野景点”打卡再出片,也属于“无人区”plus。暴雨后土质松动,网红瀑布、野冰川随时塌方。
真正的老司机,只在官方栈道摆pose。想拍“空山新雨后”,等雨停、路干、预警解除,再上山,那时候山还是山,你还是你。
国庆假期,天南海北都是人,也是雨。把规划做在前面,把敬畏揣在心里,把安全留给家人。愿你在人海里看烟花,在风雨里也能平安回家。行囊里装得下远方,也装得下分寸,才算真正的“诗和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