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位22岁的年轻姑娘,嫁给了一个失去双手双脚、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的男人。
她不是图钱,也不是图名声,只是因为一句“我愿意”,就陪他走了整整55年。
而且,在别人眼里,这婚姻简直就是苦海深渊,可她却从未后悔过。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她去世后,丈夫竟亲自为她披麻戴孝。
那么,这对夫妻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她们又经历了怎样的55年?
![]()
冲锋陷阵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的一个土屋里。
他家尤其穷,不幸的是,父亲又在他十几岁时因战乱客死他乡,此后,全靠母亲佝偻着背乞讨谋生。
这种种经历也让他有了当兵的想法,可当14岁的他来到征兵点,站在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中时,他的瘦小显得格外扎眼。
于是,他被拒绝了,但他悄悄跟在了队伍后面,哪怕只是挑水搬砖,也倔强的要跟上部队。
![]()
三天后,点名时露了馅,营地负责人要把他遣送回村,正当他被押出营区时,连长拦下了他们,并被他打动留下了他。
从那天起,朱彦夫成了部队里年纪最小的士兵,他扛不动枪,就练习伏击;打不动沙包,就自愿给伤员端水搬药。
三个月后,他拿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支步枪,而在随后的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中,朱彦夫始终冲在前线。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17岁的朱彦夫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前线。
![]()
朝鲜的冬天零下五十多度,战士们身上的棉衣是临时赶制的,根本无法抵御寒气。
而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接到潜伏任务,必须在敌人火力范围内伏击三昼夜,他们躺在雪地中不敢动弹,呼吸都小心翼翼。
第三天夜里,美军发动强攻,朱彦夫的战友,一个个在身边倒下,他被安置在一块石头后方,因为掩护得当,奇迹般地逃过一劫。
但爆炸的冲击波炸伤了他的左眼,他强忍剧痛,仍试图爬出掩体寻找还活着的战友。
期间,他的意识在大雪中断断续续,昏迷、醒来、再昏迷。
![]()
三天后,一支部队在清理战场时,在尸体堆中发现了他,他被紧急送往国内的长春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医生检查后震惊地发现,他的四肢因严重冻伤,已经坏死,必须截肢;肚子里还有炸弹碎片,随时可能致命;眼睛一只已废,另一只视力仅存微弱光感。
47次手术,93天昏迷,最终,医生将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当他醒来,发现自己没有四肢后,这个曾在战场上喊杀震天的战士,泪流满面。
后来,他尝试咬舌自尽,被护士发现制止。
![]()
医院领导得知后,冲进病房,对他说:“你是英雄,活下去才是最大的胜利!自杀,是孬种!”
这句话,让朱彦夫清醒,他开始疯狂训练康复,天不亮就爬起来练习翻身、起坐、行走,甚至用残臂夹笔写字。
半年后,他完成了本需两年完成的康复计划,当医院建议他再观察几月时,他却倔强地说:
“前线战事紧,医院床位紧,我早该走了。”
他向组织申请了27次,终于回到家乡。
同时,朱彦夫拒绝了所有特批照顾,放弃了荣誉抚恤。
![]()
定下终身
朱彦夫回到张家泉,住进了母亲守了大半辈子的土房,他无法自理,就连穿衣、如厕、洗脸都需要母亲搀扶。
可他母亲老了,自己也需要人照顾。
后来,他干脆悄悄在后山祖宅收拾出了一间土屋,以去疗养院的借口独自住了进去。
他靠着提前藏好的十几斤地瓜干和一坛水,开始艰苦训练。
![]()
没有人知道,朱彦夫每天凌晨五点就开始练习穿衣、爬行、翻身,身上布满伤痕,他不为别的,只为能重新做人,不再连累任何人。
直到建军节,县领导来慰问,才发现他并未去疗养院,众人闻讯赶来,才在祖屋里找到已经瘦成皮包骨的朱彦夫。
他满脸胡茬,眼窝深陷,但眼里却有光:“妈,我以后可以自己活了。”
接着,朱彦夫被紧急送往县医院,也正是在这家医院,他遇到了陈希永。
![]()
陈希永的姑父武宪德是当地民政局局长,曾慰问过朱彦夫,对他的情况也很清楚,也在陈希永跟前说过对方的情况。
陈希永在听后泪流满面,自此,她频繁借着探望姑姑的机会,走到朱彦夫的病房门前。
他们开始闲聊,从天气说到村里的庄稼,从战场说到故乡的梨花。
又过了一段时间后,陈希永主动说自己愿意做他的眼睛和手脚。
![]()
可陈希永的父母得知消息后大发雷霆,声称要将她逐出家门。
一个文化家庭出身的姑娘,嫁给一个四肢全无、生活不能自理的庄稼汉,这在当时几乎是天方夜谭。
亲朋好友纷纷劝她:“你还年轻,干嘛苦了自己?”
最终,在姑父的协调下,父母勉强松口,但朱彦夫却拒绝了婚事,他怕连累她,怕她后悔,更怕她将来一辈子吃苦受累。
![]()
陈希永则坚定地说:“你为了国家丢了手脚,我嫁给你,不是施舍,是敬仰。”
1955年9月,在民政局局长武宪德的主持下,两人正式结为夫妻,这一年,陈希永22岁。
而他们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苦尽见曙光
刚结婚那年,朱彦夫的抚恤金是36元,别人眼里这笔钱是天文数字,足以让一家人吃喝不愁。
可到了他们家,却如泥牛入海,转眼就看不见踪影。
![]()
因为朱彦夫将大部分钱,拿去买书、添置教学用具、帮村民垫付药费,还出资建起了全村第一间“农民图书馆”。
陈希永起初并不理解,毕竟这钱本可以拿去添口粮、给孩子买件像样的衣服。
可看到丈夫披星戴月,义肢磨烂的腿,仍坚持在油灯下讲解“拼音”和“农技”,她不再说什么,默默把更多事情揽了下来,家务、田地、老人、孩子……
期间,她洗衣服时不叫苦,背着儿女翻山送饭也不喊累,家里地瓜干断粮了,她就去深山里挖野菜、采树叶,用盐水泡了当饭吃。
![]()
这样的清贫,一过就是十年。
后来,朱彦夫被村民推举为村支书,他一开始拒绝,但众人都说:“你是英雄,我们信你。”他便硬着头皮接下了担子。
那年春天,朱彦夫挨家挨户走访,全村400多口人,每户他都去坐,哪怕是跛着腿、靠拐杖一步步挪。
他手写调研笔记,分析全村土地使用情况,整合闲置地块,倡导“合作种植”。
![]()
村民起初并不信,怕折了本,但朱彦夫带头种、带头垫本钱,谁家家里缺人手,陈希永就去帮工,田里田外一刻不闲。
除此之外,他还帮村里解决了通水通电的问题。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大女儿从小最懂事,放学回来帮母亲推车、喂猪、砍柴,还偷偷缝补父亲磨破的裤腿。
两个儿子也从不抱怨生活的苦,放学后先是跑去割猪草、浇菜地,晚上再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做功课。
![]()
日子一年年过去,张家泉村慢慢变了样,朱彦夫却还在讲课,陈希永则还在灶台忙活,但他们的步子更沉稳了,心里也更踏实了。
多年后,朱家三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大女儿成为博士后,小儿子留学归来。
期间,朱彦夫还完成了自传小说,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
披麻戴孝
时光的年轮转到第55个年头,而朱彦夫和陈希永的生活,也从当年的一贫如洗走到了四世同堂的安稳静好。
可岁月未曾饶过他们的身子,朱彦夫在63岁那年突发脑梗,自此彻底失去了行动能力。
而常年操劳的陈希永,也逐渐被病痛缠身,身体多处组织劳损严重,最终确诊为晚期肺癌。
那段日子里,陈希永身体越来越差,吃不下饭、坐不稳身,连说话都只能断断续续。
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她就会坚持亲自为朱彦夫擦身、喂饭,甚至有时还要扶他起身,让他晒晒太阳。
![]()
而朱彦夫呢,他虽然不能再说太多话,却用一种令人心碎的沉默表达着深深的愧疚。
他知道,这一生自己何其有幸,娶到了一个肯为他背负风雨、撑起一切的女人。
可如今,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一天天虚弱下去,他常常整夜睁眼不睡,盯着她的背影,心中翻滚着无法宣之于口的痛。
2010年6月,陈希永走了,悄无声息地走了。
![]()
得知消息的亲朋赶来时,只见朱彦夫坐在她身旁,两眼空洞,双唇紧闭,像被抽走了魂魄一般。
他不哭,也不说话,只握住她冰冷的指尖,不肯松开。
灵堂布置在村口,朱彦夫拒绝了所有人的劝阻,固执地说:“她是我的妻,我要为她披麻戴孝。”
![]()
子女都惊了,按照习俗,披麻戴孝是晚辈为长辈所做,丈夫为妻子披麻,实属不合礼法。
更何况,朱彦夫早已年逾古稀,身体几近瘫痪,根本无力完成这些流程。
但他不听,他对儿子说:“她给我的,比亲娘还多,我不能让她孤孤单单地走。”
那天,他让人将一件白麻衣披在他瘦弱的肩头,让人搀扶着坐在灵堂一角,直挺挺地坐了两天两夜。
每有亲友上香,他都坚持起身,哪怕只是动一动肩膀,也要表示他还在守着她。
![]()
朱彦夫这一生,曾三次冲锋。
一次在战场上,冲破枪林弹雨保家卫国;一次在乡村里,冲破贫困封锁带领百姓致富;第三次,是在人生最深处,用自己残缺的身躯,守护着那个为他奉献一生的女人。
而他披麻那一日,不只是对亡妻的诀别,更是他对一生深情的最终表达。
只能说,她为他披过嫁衣,他为她披上孝布,一生相守,一世无憾,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与爱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