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身边总有这么群人:晚上躺在床上把第二天的计划想得明明白白,从几点起床到做什么事列得清清楚楚,可天亮之后该干嘛还干嘛;
想做个副业,先买十本相关的书,刷几十个教程,结果一个月过去连账号都没注册;
想学一门技能,先对比十几个课程,纠结要不要买专业设备,最后啥也没开始。
这事儿背后藏着个心理学概念,叫“过度准备综合征”,就是做事前非要等一切都完美了才动手,不然就心里发慌,嘴里总念叨“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
![]()
可屠格涅夫早说过:“如果我们总在等待绝对的一切就绪,那我们将永远无法开始。”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万事俱备,很多时候,你差的不是准备,是先迈出一步的勇气。
用“稳妥”骗自己的拖延
很多人把“准备充分”和“能成事儿”划上等号,觉得只要准备得足够周全,就不会出错、不会失败。
可实际上,过度准备根本不是稳妥,是裹着糖衣的拖延,是用“我在努力”的假象,掩盖“不敢行动”的真相。
我刚入行写东西那阵儿,就栽在这上面了。那时候每次接到选题,总觉得“不准备好绝对不能下笔”,先是把网上同类文章翻个底朝天,就怕跟别人写重了;
然后对着空白文档列框架,大标题小标题恨不得精确到每句话;还要四处找案例找数据,必须得是最新最权威的才行。
现在回头看,这哪儿是准备啊,就是给自己找借口。
往往折腾一两天,要么卡在找素材那步,要么觉得框架不够完美,最后deadline快到了才急急忙忙动笔,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如平时随便写的。
![]()
有好几次因为交稿晚了被批评,我甚至动了“要不别写了”的念头,现在想起来,当时耗掉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对写作那点热情。
2014年的时候,深圳有个叫Kevin的程序员,也犯了这毛病。那年正好是跨境电商元年,传统零售商、电商巨头都在入局跑马圈地,Kevin眼看这风口来了,就想从外企跳出来自己干。
按理说抓住时机赶紧上手才对,可他偏不。先是花三个月研究亚马逊的运营规则,打印出来厚厚的一叠,逐条做笔记;
又对比了十几款选品工具,测试每个工具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跟风学广告投放、啃数据模型,说要靠大数据抓爆款。
身边人问他“店铺开了没”,他总拍着胸脯说“快了,就差个数据模型跑通”。
结果这“快了”一等就是一年多。等他终于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完,兴冲冲想上架产品时才发现,他盯了大半年的那几款刚需品,早就被别人卖爆了,市场份额被瓜分得一干二净。
更让他窝火的是,他以前瞧不上的一个下属,差不多同一时间开始做,没搞那些复杂的模型,就用Excel表记库存,手动上商品,
虽然办法粗糙,却正好踩中了当时跨境电商的红利期,一年下来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Kevin输在哪儿?不是输在能力不够,是输在把“准备”当成了避风港。
他以为等所有条件都满足了再动手最保险,却忘了市场是跑着的,机会不会停下来等任何人。
过度准备到最后,往往是准备得越充分,错过的越多。
先动手再优化,才是成事的真逻辑
咱们总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先准备好,才能把事做好”。可现实里的大多事儿,根本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能看到希望”。
很多转机和机会,都藏在“迈出第一步”之后,坐在家里想破头也没用。
2018年,罗振宇的公司要给《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办新书发布会,讨论地点的时候,有个叫潘达的员工开玩笑说“不如放菜市场,接地气”。
![]()
谁也没想到罗振宇直接拍板“就这么定,谁提的谁负责”。
潘达当时头都大了,她从来没独立做过大型活动,连菜市场的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
当晚她在办公室查了一晚上资料,搜“菜市场办活动”全是些小商贩的促销,根本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越查越慌,差点就打报告说“我做不了”。
第二天一早她想通了,光在办公室坐着没用,不如直接去菜市场看看。她揣着个笔记本,把北京几个有名的菜市场转了个遍,问管理员能不能办活动,看场地够不够大,打听租金贵不贵。
就这么转了一天,还真让她找到了突破口——三里屯菜市场以前居然办过大型活动,不仅交通方便,音响、电力这些设施都现成的,报价还比酒店便宜一半,当场就拍板定了下来。
更巧的是,她跟菜市场摊主聊天的时候,说起自己在办发布会,摊主说“我认识个艺术家,之前来这儿拍过照,说不定能帮上忙”。
就这么顺藤摸瓜,她不仅请到了那位艺术家,还通过对方拉来了八位当代艺术家站台。最后这场菜市场里的发布会成了当年的热门事件,书也卖得特别好。
后来潘达分享的时候说:“所有好事儿,都是我迈出公司大门之后才发生的。”
这话戳中了要害。要是她一直窝在办公室查资料,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也遇不到那些能帮上忙的人。
行动不一定马上能看到结果,但不行动,永远不会有结果。
就像网上常说的“想,全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万事俱备”,更多的是“边做边凑”。
先上车再调座位,先开干再补漏洞,走起来了,路自然就宽了。
![]()
粗糙的开始,远胜过完美的等待
摆脱过度准备的关键,不是完全不准备,而是改变准备的逻辑:别等“完美”再开始,先“开始”再完美。
毕竟没有任何一件事是一开始就做到位的,再牛的产品、再厉害的人,都是在行动中慢慢打磨出来的。
我后来能做到日更,也不是突然开了窍,就是改了“非要准备好才动笔”的毛病。
现在我打开电脑前,经常也不知道写啥,素材也没找好,框架也没搭过,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点开文档敲字。
有时候先写个开头,有时候把脑子里闪过的几个词串起来,写着写着思路就清晰了,素材也跟着冒出来了。
真不是我吹,坐在那儿想和动手写,完全是两种状态。
![]()
前者是越想越慌,越慌越不敢写;后者是越写越顺,越顺越有感觉。
就像做饭,你总等着所有食材都切好、调料都摆齐才开火,菜早就不新鲜了;不如先把锅烧热,边炒边调味道,反而能做出好菜。
作家彼得・西姆斯在《小赌注》里写过一个软件团队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
当时团队要做一款新软件,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一个叫瓦尼尔的员工说,必须把所有功能都做完善,性能调到最优才能发布,不然用户会骂;
另一个叫斯莱默的却说,哪有一次就能写出完美代码的,先把能用的版本放出去,让用户提意见,再慢慢改。
公司最后听了斯莱默的,很快就把初版软件推上了市场。
虽然一开始问题不少,用户投诉也多,光是记录下来的bug就有几千个,但团队靠着用户的反馈,一点点优化,今天改个界面,明天修个漏洞,没过多久,问题就从几千个降到了几十个。
因为上线早,他们抢在了竞争对手前面吸引了大批用户,最后这软件成了行业里的热门产品。
冯唐说“一个粗糙的开始,是最好的开始”,这话太对了。很多人怕刚开始做得不好被笑话,可比起“做得差”,“不开始”才更可惜。
哪怕你刚开始做得一塌糊涂,至少能知道哪儿错了、哪儿需要改;可要是一直不动手,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样。
就像学开车,你总在驾校里练倒车入库,觉得练到百分百不压线再上路,可真到了马路上,一个突发情况就慌了神。
不如早点上路,在实际路况里练反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压线、会熄火,但练着练着就熟了。
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先完成,再完美,在干中想,在想中干,事儿自然就成了。
![]()
别让准备,变成不行动的借口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这句话戳中了太多人的痛点。我们总在等“时机正好”,等“条件成熟”,等“万事俱备”,可等了半天发现,时机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你想写文章,不用等找齐素材再动笔,先写第一句话就行;你想做副业,不用等学完所有课程再上手,先注册个账号试试水就行;你想健身,不用等买齐装备再开始,今天做十个俯卧撑就行。
屠格涅夫那句话说得真没错,永远没有“绝对的一切就绪”的时候。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机会就像坐地铁,你犹豫一秒,门就关了。过度准备看似是追求稳妥,实则是放弃了所有可能。
所以别再等了,你不需要等万事俱备,你只需要先迈出那只脚。剩下的路,会在你走的过程中慢慢清晰;需要的条件,会在你行动的时候慢慢凑齐。
毕竟,真正能成事儿的人,从来不是准备得最充分的,而是最先开始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