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国庆中秋假期模式运行,巨量流动的中国别有一番人间景象。
2025年10月1日,全国铁路单日发送旅客达2313.2万人次,一举刷新历史峰值后,连日客流依旧高位运行,预计国庆中秋假期发送旅客2.19亿人次。
不仅如此,假期这8天时间,在综合交通助力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
在全国各地涌动的人潮里,亿万民众更多写就的是,吃喝玩乐的人间烟火,是游山玩水的山河行历,是国泰民安的中国气象。
古往今来,太平盛世是苍生最质朴的祈愿。翻开二十四史,“盛世”二字,其实如夜空中疏落的星斗,寥寥可数。即使古代的盛世,也没有今天如此大规模、超范围、最广泛的幸福恣意。
太平之下,人人可游山河,更是奢望。贞观之治时,长安胡商虽能踏遍丝绸之路,寻常百姓却需提前半月申请“过所”文书,方敢迈出州府半步。
康乾盛世也号称天下太平,范进中举后方敢游街,而多数农民,或者底层民众,终其一生,足迹从未踏出县域边界。
元代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曾戳中历史王朝痛点,他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叹,在今天看来,已经基本远去。也就是说这个千古魔咒,已经被打破。
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享受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各种红利。哪怕是穷游还富有,都是享受世间的物化成果,更多拥抱精彩的精神世界。
长假里,诸多的媒体平台,无数的生活记录者,展现着旅游的见闻和影像故事。每一个人都在“坐观天下”,听取各方纷至沓来的各种形态的“汇报”;当然,又都忙不失迭“呈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信息。
北京故宫红墙下挤满定格光影的年轻人,新疆独库公路上自驾车流如银色长龙蜿蜒山间,海南三亚沙滩上人们逐浪嬉笑奔跑;西安恍若穿越盛唐街市,重庆好似定格“魔幻夜景”,杭州宛若展开诗意长卷,呼伦贝尔草原赛马奔腾——
这些在我们看起来非常寻常的旅游图景,但对很多古人,以及当今全球一些仍然在战乱、饥饿等挣扎的国家和地区人群来说,却是他们不敢奢望的。
联合国难民署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超1亿人流离失所。中东某国的少年蜷缩在防空洞躲避炮火,或许从未见过雪山的巍峨;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孩童为寻找水源奔波跋涉,更遑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我们这里,近十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让14亿人端稳“饭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0167元增至2023年的49283元,让大众旅游消费从“偶尔为之”转向“常态化选择”。
文旅领域年投入超300亿元消费补贴,杠杆效应显著,2024年直接带动文旅消费总额突破12万亿元;交通网络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16.2万公里铁路(4.8万公里高铁),549.04万公里的公路(19.07万公里高速公路),以及263个民用机场,所形成的立体交通网覆盖全国。
国家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突破60亿,人均年出游4.3次,相当于每天有1600万人行走在山河之间。
这巨大流动的活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天运,而是很多人在一线加班加点、在城市街区忙碌,在田埂躬身耕耘、在边防默默坚守,以汗水铺就的行走坦途。
这背后更是数代人的接续奋斗,是我们亲身参与推进时代奋进的幸运馈赠,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沉甸甸的托举。
站在长城眺望群山,坐在漓江边听渔舟唱晚,在吐鲁番葡萄架下品尝甜果……触摸和品读祖国每一寸大美山河,都能看到不断奔涌攀升的中国。
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思政课。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跨越山海涌入中国,在高铁穿梭、市井烟火中破除信息茧房与固有成见时,受到触动和“教育”后,中国人更应“走出去”,不做“灯下黑”。
唯有迈开双腿,在城镇与乡野间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中对话,才能消除一些对家国的刻板认知,以及对地域的偏见;才能更好读懂真实、巨量、深刻变化的当今中国,以脚步的温度,心灵的感动,丈量家国情怀的厚度,预见更好的未来!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公众号:评论员解筱文(zgmjpl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