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要扶墙,看碗里的饭都在‘晃’,像坐在颠簸的船上,这到底是怎么了?” 45 岁的王先生最近被怪病缠上 —— 一开始以为是没休息好,可症状越来越重,连看手机都得闭一只眼,否则字全在 “跑”。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不是 “头晕”,而是得了 “后天性眼球震颤”。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 “眼球震颤” 会懵:难道眼睛在自己 “发抖”?没错,后天性眼震就是眼球控制不住地轻轻颤动,像相机镜头没对准焦,看东西自然晃得像地震。更闹心的是,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身体出问题引发的,尤其这 4 类人,特别容易中招。
![]()
先搞懂:后天性眼震,不是 “小毛病”,是身体的 “警报”
和先天性眼震不同,后天性眼震多在成年后突然出现,根源常藏在身体里 —— 可能是脑部神经受了影响,也可能是内耳平衡系统出了问题,甚至某些药物副作用也会诱发。它带来的 “晃” 不是普通头晕:普通头晕是 “头重脚轻”,而后天性眼震是 “看啥都在动”,严重时连站都站不稳,还会恶心、眼酸,影响吃饭、走路这些日常。
王先生就是因为半年前摔过一跤,轻微脑震荡没重视,后来才出现眼震症状。医生说:“要是早发现,干预起来会更轻松。”
这 4 类人要警惕,后天性眼震容易找上门
1、有脑部外伤 / 疾病史的人
比如摔过跟头、被撞过头部,或是有脑梗、脑出血、多发性硬化症的人,脑部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容易受损伤。就像电线被碰断,眼球 “接收到的指令乱了”,自然会震颤。之前有位患者就是脑梗后半个月,突然发现看东西晃,检查后确诊是后天性眼震。
2、内耳疾病患者
内耳负责平衡,要是得了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平衡信号就会 “传错” 给大脑。大脑一边接收到 “身体在动” 的信号,一边看到 “东西在晃” 的图像,两下一乱,就会引发眼震和眩晕。这类患者常说:“不光看东西晃,还觉得自己在转。”
3、糖尿病 / 高血压控制不好的人
长期血糖、血压不稳定,会损伤血管和神经 —— 包括控制眼球的小血管。就像水管生锈堵塞,眼球 “得不到足够养分”,运动功能会慢慢出问题。有位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没按时吃药,血糖忽高忽低,后来出现眼震,还差点影响视力。
![]()
4、长期用眼过度 + 焦虑的人
现在很多人天天盯电脑、刷手机,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再加上压力大、经常焦虑,神经会一直紧绷。虽然不会直接引发眼震,但会让眼睛更敏感,要是本身有潜在问题,很容易 “诱发” 症状。比如有位程序员,连续熬夜加班后,突然发现看代码都在 “晃”,检查后发现是轻度后天性眼震。
遇到 “看东西晃”,这样做才对,别瞎扛
1、先区分:是不是后天性眼震?
要是出现 “看东西持续晃,闭一只眼会减轻”“晃的时候还恶心、眼胀”“之前有过脑部、内耳问题或慢性病”,别当 “没休息好”,赶紧去眼科或神经内科检查 —— 医生会做 “眼震电图”(盯着小球看,观察眼球反应)、脑部 CT 或内耳检查,很快能确诊。
2、日常缓解:3 个小技巧减轻不适
看东西时慢一点:比如拿杯子、走路,动作放缓,别突然转头、低头,减少眼球 “来不及适应” 的情况;
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戴偏光镜,家里别开太亮的灯,强光会让眼睛更疲劳,加重晃动感;
![]()
多做 “眼球放松训练”:每天花 5 分钟,盯着眼前 30 厘米的笔尖,慢慢左右移动眼睛,幅度别太大,帮眼球 “找回节奏”。
3、治疗:找对原因是关键
后天性眼震不是 “不治之症”,比如内耳问题引发的,治好了内耳病,眼震会减轻;神经损伤导致的,医生会开调节神经的药,配合视觉训练;要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调整用药后症状会缓解。王先生就是通过营养神经的药物 + 视觉训练,两个月后看东西晃的情况好了很多,现在能自己做饭了。
最后想跟大家说:别因为 “看东西晃” 而害怕,它不是 “绝症”,而是身体在提醒你 “该关注健康了”。尤其是上面提到的 4 类人,平时多留意眼睛和身体的反应,早发现、早找医生,大部分人都能慢慢适应,重新看清稳定的世界。要是身边有人有类似症状,也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 TA,多一份提醒,少一份拖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