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瓦尔代论坛的一次会议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番讲话引发关注。
他在谈及西方国家试图以“蛮力”影响世界时,不仅用“除了撬棍,没有对付废料的伎俩”作比喻,还提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斧头,以及后来边疆征服者使用的“战斧”。
巧合的是,近几周网络上正流传着“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的猜测,这款与“战斧”同名的武器,是否会成为俄乌冲突的新变量?俄罗斯专家对此给出了分析。
![]()
普京在讲话中提及“战斧”,并非单纯谈论历史工具,而是暗含对当前西方军事动向的关注。
“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现役主力巡航导弹之一,可从海基、陆基平台发射,射程远、精度高,此前在多场局部冲突中投入使用。
![]()
近段时间,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有关“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的声音逐渐增多,这也让普京的相关表述被赋予了更多解读空间。
需要明确的是,普京的讲话核心是对西方国家“强权逻辑”的评价,而“战斧”的提及则像是对当下热议军事话题的间接回应。
既没有直接证实或否认相关猜测,也未作出强硬表态,却客观上让“美乌‘战斧’导弹交易”这一话题的热度再度上升。
![]()
对于“美国向乌克兰供应‘战斧’导弹”的可能性,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研究员德米特里・斯特凡诺维奇接受媒体采访时,从三个维度给出了理性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性极低”。
首先是“数量与装备稀缺性问题”。斯特凡诺维奇指出:“正如常说的,‘战斧’导弹的数量本就有限,而且其陆基发射器相当罕见。”
目前美国的“战斧”发射器主要分为两种,陆军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和海军的Mk70舰载系统,无论是哪种,都不是能随意批量调配的装备,即便美国有意供应,也面临“家底不够”的现实制约。
其次是“操作门槛极高”。他强调:“如果没有美国的直接参与,乌克兰根本不可能运营‘战斧’导弹。”
![]()
这款导弹的操作需要复杂的系统支持,包括目标定位、发射控制、飞行轨迹修正等,涉及整套军事体系协同。
乌克兰现有军事人员缺乏相关训练,若没有美军人员直接介入,导弹即便交付也难以发挥作用,而美国显然不愿因“直接参与”让冲突进一步升级。
最后是“美国对盟友的供应原则”。斯特凡诺维奇提到:“‘战斧’这类武器,即便对美国的官方盟友,也不是随便就能提供的。”
美国在对外军售中向来有严格的筛选标准,尤其是“战斧”这种具有战略级打击能力的武器,会综合考虑地区安全局势、盟友关系紧密程度等因素。
乌克兰作为非北约国家,要获得这类武器的难度远超此前的M142自行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
![]()
尽管认为“供应‘战斧’”的可能性极低,斯特凡诺维奇还是对“极端情况”作出了预判:“如果这种极不可能的情况成为现实,那普京总统昨天所说的话已经很明确。这会令人不快,在部分区域造成伤害,让冲突进一步升级,但俄罗斯有能力应对。”
同时他也提到,乌克兰并非完全依赖西方“成品武器”。
“乌克兰专家曾参与过一些国家的导弹计划研发,即便没有海外成品供应,也有足够的升级现有装备的选择。”
![]()
也就是说,即便得不到“战斧”,乌克兰也可能通过改造现有导弹系统,提升自身打击能力,而这也意味着,无论“战斧”是否到来,俄乌双方在“远程打击能力”上的较量仍会持续。
从普京讲话引发的“战斧”联想,到专家对供应可能性的理性分析,不难看出,外界真正关注的并非“一款导弹”本身,而是其背后可能引发的冲突升级风险。
“战斧”若真进入乌克兰,会打破当前双方的打击能力平衡。若未能供应,有关西方对乌军援的讨论也不会停止。
说到底,这场围绕“战斧”的猜测,本质是俄乌冲突中“军事装备动态”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