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火了,但我在看他视频的时候,想到的却是卓别林。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被机器吞噬、被流水线的节奏裹挟,最后却仍要用滑稽的动作和微笑对抗那种窒息的秩序。
![]()
鸡排哥到底为什么火?是因为有“情绪价值”,其实就是真实、有趣、幽默、松弛感。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悲哀——现在的生活,已经让人们无聊到、压抑到如此程度,只是鸡排哥这样稍稍能“活得像个真实的人”,就足以吸引上亿人的眼球。
“没有人味儿”是当下常见的一种状态:在地铁上、在美食摊、在公司里、在外卖骑手的车子上,人们满面麻木和疲惫、奔波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空间去放松和追求松弛的幸福。
但是,有趣必须来自于松弛。
![]()
所以鸡排哥火了——无数人从他的“忙碌而松弛”当中找到了一种“乌托邦”,一种精神上的“理想之境”。
鸡排哥的状态可能跟他的个人性格有关。有些人天生就对疲惫劳累的生活比较耐受,加上性格乐观豁达,所以显得依然有“人味儿”。
但我们也看到了,当无数人涌向鸡排哥的时候,他也是真的累了,也不再有心力维持以前那种“情绪价值”。
![]()
凡事都有极限,鸡排哥的松弛,只能是来自于之前他没火的时候,那种相对还可以的工作压力。
但其实当时那种压力,就已经足以让大部分人崩溃了:最近我去奶茶店,在残酷的外卖大战之下,制作员们都忙得团团转,打出来的外卖单子几米长,一直垂到了地上。
现在喝一杯奶茶,竟然需要等待一个小时以上,这对于员工们来说就是噩梦——他们并未因此加薪,工作量却成倍增长,也更加没有休息的时间。
之前的鸡排哥和他们一样,都是每天面对着无尽的单子,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他的那些幽默反过来看也是一种无奈:单子太多,工作太劳累,他必须通过言语上的调侃,寻找一丝自我慰藉,以及对等待出品的顾客的慰藉。
这种“苦中作乐”,像极了莎士比亚的喜剧——真正的喜剧,背后都是最深刻的悲剧。
但人就是人,必须要活得有“人味儿”,否则就会走向扭曲。
我不禁想起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彻底沦为工具,失去意义和价值,只是庞大生产链上一个毫无人性的环节。
![]()
![]()
鸡排哥的稀缺性,就在于他让人们看到了类似于卓别林“摩登时代”的那种反讽意义——即便一个飞速转动的“齿轮人”,也会幽默、也会调侃。
说到底,鸡排哥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卓别林”——但他的幽默,本质上是一种含着泪的微笑。
不要再为鸡排哥喝彩,他反衬出的,其实是我们所有人的悲哀。
鸡排哥的短视频,看似轻松搞笑,其实与《摩登时代》的场景并无本质差别:他身后是接不完的订单、无尽的体力消耗,只不过他选择了用幽默来化解,而不是被彻底碾碎。
观众笑的时候,本质上也是把鸡排哥当成了舞台上的演员。
然而,他的身体是真实的疲惫,他的嗓音是真实的嘶哑,他的生活也是真实的困顿。
在人们笑声的另一端,其实是一个个工人、服务员、骑手的缩影、映照。
在卓别林的时代,机器和工厂是吞噬人的钢铁怪兽;在鸡排哥的时代,算法、平台、无休止的价格战同样是看不见的机器。
二者差别只是外壳,但内核依然是人被异化、被压缩成一个没有表情的零件。于是,人们才会对一个“还能开得起玩笑的零件”如此疯狂地追逐和喜爱。
因为在普遍的麻木之中,他提供了稀缺的温度。
如果说卓别林的微笑是对资本主义机器的讽刺与反抗,那么鸡排哥的松弛感则是对当下无情生活的一次短暂抵抗。
可悲的是,这样的抵抗极其脆弱,他一旦被推到聚光灯下,被商业和流量放大,就再也无法轻易维持。于是,这种幽默反而变成了另一种“生产”,再次榨取了他本来就不多的能量。
这恰恰是我们最该警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个新的“鸡排哥”,来为疲惫的生活续命,而是要反思,为什么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人却越来越失去松弛与人味?
卓别林当年以一曲含泪的微笑提醒世人,而今天的鸡排哥,则在汗水和调侃里给我们奉献同样的“时代电影”。
真正的答案不在于他,而在于我们这些观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