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耗资逾5000亿元的香港“明日大屿”计划,如今却面临“烂尾”命运。这个由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提出的超级填海造地工程,核心项目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原计划于2027年中前启动,如今却被政府叫停,且明确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无条件开展的可能。这个曾经被视为解决香港土地供应困局的“超级计划”,为何会急转直下,陷入无限期搁置的泥沼?
![]()
一、从雄心勃勃到无奈叫停
“明日大屿”计划自2018年提出之初,便被视为香港未来几十年土地供应的关键。该计划涵盖交椅洲人工岛的填海造地,旨在大幅增加土地面积,缓解香港长期的房屋短缺问题。政府曾计划于2027年中前正式启动填海工程,耗资高达5000亿元,打造一个现代化新城。
然而,2024年10月,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以书面形式回应立法会议员卢伟国的质询时,宣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政府目前没有为交椅洲项目制定推展时间表,实际上填海工程亦未有条件于本届政府任期内开展。”这一表态意味着,政府已正式放弃此前的时间节点,项目进入无限期搁置状态。
![]()
二、为何叫停?政策重心转移与现实困境
政府为何突然转变立场,叫停这项庞大的填海计划?甯汉豪解释,随着北部都会区(简称北都)发展规划提上日程,政府决定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北都,交椅洲人工岛的优先级被大幅下调。
![]()
此外,政府指出,继续推进交椅洲填海的法定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在缺乏明确填海时间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公众不必要的揣测和争论,也难以集中讨论,故暂停相关程序更为妥当。
经济学者李兆波也指出,香港当前面临财政赤字、经济尚未恢复疫情前水平,发展商信心不足,建筑成本高企,政府融资压力大,若同时推进北都和明日大屿两大基建项目,恐怕会“搞成一锅泡”,难以顺利完成。
三、前期投入惨淡收场
据政府透露,自2020年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约5.5亿元拨款以来,截至2024至25财政年度完结,相关前期工作已花费约4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海陆交通影响评估、策略性道路及基础设施初步规划等。
然而,随着“明日大屿”项目叫停,相关基建规划也被迫搁置,包括连接港岛西至大屿山东北的道路、港岛西至洪水桥铁路,以及人工岛上的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政府目前只能继续完成已开展的研究,却无力推进实质工程。
![]()
四、地产界反应与未来悬念
地产及建造界议员龙汉标认为,明日大屿项目实质已处于“搁置”状态,政府将土地供应主导权集中于北都,是务实之举,但政府应设法提升北都的吸引力,例如引入“白色规划”让发展商更灵活调整土地用途,及多元化地价缴付模式。
新界西北议员田北辰则直言,明日大屿已是“无限期拖延”,但如果北都计划成功,香港经济改善、人口回升,未来北都土地也可能不足,届时或需重新检视明日大屿计划。
地产建设商会主席梁志坚则表示,暂时搁置人工岛计划对楼市影响不大,毕竟北都的发展周期也长达二三十年。
![]()
五、明日大屿是“烂尾”还是“沉睡”?
“明日大屿”计划的叫停,是否意味着香港这个规模空前的填海造地工程彻底“烂尾”了?还是说,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沉睡”,等待未来经济好转、财政宽裕时再度启动?
政府强调,交椅洲项目仍是长远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相关研究仍在继续,且会在条件成熟时重新考虑推进。但现实是,当前香港经济和财政状况尚未见明显改善,北都发展本身也面临融资和市场信心的巨大挑战。
未来数年,香港的土地供应格局将如何演变?“明日大屿”是否会成为历史遗迹,还是能浴火重生?这无疑是香港社会和地产界持续关注的重大悬念。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注港澳荟公众号
掌握港澳最新动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