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日,外媒报道西门子集团(Siemens AG)正在研究剥离其持有的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大部分股份。具体方式可能是通过直接分拆(direct spinoff),即母公司不再保留股份,而是以实物股票形式按持股比例直接向全体股东派发。
消息一出,西门子当日股价应声上涨近3%,西门子医疗市值稳定在约520亿欧元。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股权操作,而是牵动着全球医疗科技产业格局的大事。
思宇MedTech认为这一新闻值得从两个维度来观察:
横向对比GPS:与西门子相似的飞利浦(Philips)、通用电气(GE)也都经历了“集团与医疗业务”的分与合,三者之间的路径对比能清楚揭示产业逻辑。
纵向回望发展历程:回到历史脉络,医疗业务为何最初诞生在大型工业集团之中?为何今天却普遍走向独立?
医疗科技是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产业方向,但企业要想走得更大,需要成为“时间的朋友”。这不仅意味着耐心的资本投入,更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思宇MedTech将重点剖析“GPS”——GE、Philips、Siemens 三大巨头的不同路径,并结合其历史背景和资本市场逻辑,为中国的集团企业在医疗业务布局上提供一些参考与启示。
三足鼎立的异与同:
GPS巨头的现状透视
在全球医疗科技产业中,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GE HealthCare和飞利浦(Philips)被视为“GPS三巨头”。三家公司虽然都起源于大型工业集团,但走到了今天却呈现出不同的战略路径:西门子医疗依然处于集团强控之下;GE HealthCare 已经完成独立上市;飞利浦则通过长期剥离非核心业务,转型为纯医疗科技企业。
截至2024年财年,三家公司的规模都已进入百亿欧元/美元量级:
西门子医疗:营收约223.6亿欧元,影像(Imaging)、诊断(Diagnostics)、放疗(Varian)、介入治疗(Advanced Therapies)四大板块构成完整体系。
GE HealthCare:营收约197亿美元,主要覆盖影像、超声、病人监护/麻醉呼吸、以及独具特色的药物诊断(Pharmaceutical Diagnostics)。
飞利浦:销售额约180亿欧元,重点集中在诊断与治疗(Diagnosis & Treatment)、互联关护(Connected Care)和个人健康(Personal Health)三大板块。
在集团关系层面,三家公司也处在不同阶段:
西门子医疗仍然有集团71%的控股背景,但正在被讨论可能分拆;
GE医疗科技已于2023年完成彻底分拆,走向资本市场独立运作;
飞利浦则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剥离,彻底“医疗化”。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剖析三家公司的现状,从业务结构、财务表现、市场风险与战略方向等角度进行比较。
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1. 与集团的关系
西门子医疗最早起源于1896 年的X射线设备研发,是全球最早进入医学影像领域的企业之一。2018年从西门子集团分拆上市(法兰克福交易所),但母公司依然保留绝对控股地位。
截至2025年,西门子集团持有约71% 股份,仍是西门子医疗的控股股东。今年外媒报道西门子正在研究“直接分拆”,考虑将持股分配给股东,意味着母公司可能逐步退出控股。
2. 业务结构
西门子医疗目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医疗科技产品体系,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Imaging(医学影像):MRI、CT、超声、X射线,是核心收入来源。
Diagnostics(体外诊断):包含实验室诊断和快速检测,疫情期间一度贡献爆发式增长。
Varian(放疗):2020年斥资139亿欧元收购 Varian,确立在肿瘤放疗设备领域的龙头地位。
Advanced Therapies(先进治疗/介入):以导管室影像和微创手术导航为主,强化了介入治疗布局。
这种“影像 + 诊断 + 放疗 + 介入”的组合,使西门子医疗能够覆盖从诊断到治疗的完整链条,与GE、飞利浦形成差异化竞争。
3. 财务表现(2024财年)
营收规模:约223.6亿欧元,同比小幅增长。
分部贡献:
Imaging 约132亿欧元,仍是营收支柱。
Diagnostics 约47亿欧元,因退出抗原检测,收入下降。
Varian 约41亿欧元,整合成效逐步显现。
Advanced Therapies 约30多亿欧元,保持稳健。
利润率:受诊断业务拖累,整体毛利率有所下滑,但随着疫情后业务基数恢复,盈利质量逐步改善。
再融资压力:西门子医疗目前约有139亿欧元债务,其中约94亿欧元为母公司提供的内部贷款,若控股结构变化,该部分需再融资或重定价。投行预计2026–2028年每年将增加约7000万至1.25亿欧元的财务费用。
市场波动:2024–2025年,中国市场需求受到政策环境和疫情后高基数影响,增速放缓,但中长期仍是核心增长引擎。
战略价值:如果西门子集团彻底退出控股,西门子医疗可能获得更高的资本市场估值,但也将面临融资成本上升与独立运营的挑战。
GE HealthCare(通用电气医疗科技) 1. 与集团的关系
GE HealthCare 是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GE)旗下历史最悠久的业务之一,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GE 在1900年代就生产了早期X射线机。
2023年1月,GE 将医疗业务完全分拆,GE HealthCare 成为独立上市公司(纳斯达克代码 GEHC),结束了百余年的“母子”关系。这次分拆是GE史上最重要的战略调整之一,集团本身转型聚焦航空(GE Aerospace)和能源(GE Vernova)。
如今的 GE HealthCare 已完全独立,管理层、资本结构和债务安排均与母公司切割清楚。
2. 业务结构
GE HealthCare 目前拥有四大业务板块:
Imaging(医学影像):包括MRI、CT、PET/CT、X射线,是最大板块。
Ultrasound(超声):全球领先,覆盖心脏、妇产科、全身影像等。
Patient Care Solutions(监护与治疗):包含麻醉机、呼吸机、监护系统,是ICU与手术室的重要设备供应方。
Pharmaceutical Diagnostics(药物诊断/核药):主要生产造影剂和核医学用放射性药物,这一业务在三大巨头中独具特色,为GEHC带来设备+耗材的双重增长。
营收规模:约197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1%左右)。
分部贡献:
Imaging:超过100亿美元,维持核心地位。
Ultrasound:约35亿美元,增长稳定。
Patient Care Solutions:约40亿美元,受ICU/麻醉监护需求拉动。
Pharmaceutical Diagnostics:约2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成为增速最快的板块。
盈利情况: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53亿美元,同比+2%,净利润和EPS显著改善。整体经营利润率逐季提升,现金流稳健。
中国市场波动:2024年初受到中国需求减弱影响,导致季度业绩承压,下半年逐步恢复。对GEHC来说,中国仍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复苏节奏影响全局。
产品亮点:
Omni Legend PET/CT在美国获得大单,强化影像竞争力。
药物诊断业务表现突出,尤其是 PET 放射性药物(如 Vizamyl、Cerianna)带动稳定增长。
长期战略:
独立后估值更透明,资本市场对其“设备+耗材”的组合模式认可度高。
公司强调通过数字化影像平台与 AI 工具提升临床工作流程,保持竞争力。
飞利浦(Philips) 1. 与集团的关系
飞利浦成立于1891年,最初是一家灯泡制造商。20世纪中叶起,飞利浦利用自身在光学、电子与真空管领域的优势,切入X射线和医疗影像设备。此后几十年间,飞利浦不断扩展到心电监护、呼吸机、超声等医疗领域。
过去二十年,飞利浦经历了彻底的“去多元化”转型:
2011年,出售电视业务。
2016年,拆分照明业务(Signify)。
2021年,出售家电业务。
如今飞利浦几乎完全聚焦于医疗科技,已成为一家纯医疗健康科技公司,这是三巨头中最彻底的转型案例。
飞利浦的业务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
Diagnosis & Treatment(诊断与治疗):包括影像诊断(MRI、CT、超声)、介入治疗和放疗解决方案,是最大的板块。
Connected Care(互联关护):覆盖患者监护、睡眠呼吸管理、急救及信息化解决方案。
Personal Health(个人健康):涉及口腔护理、电动剃须刀等消费级健康产品,规模相对较小,但保持稳定现金流。
整体规模:销售额约180亿欧元,调整后 EBITA 利润率11.5%。
分部贡献:
Diagnosis & Treatment:约85亿欧元,可比销售增长+1%,调整后 EBITA11.6%。
Connected Care:约50亿欧元,增长+2%,调整后 EBITA9.6%。
Personal Health:约45亿欧元,在全球消费健康市场保持稳健。
盈利与现金流:虽然整体恢复趋势明显,但仍受一次性事件拖累,执行力成为关键。
中国市场波动: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出现两位数下滑,对 Diagnosis & Treatment 和 Personal Health 两大板块造成压力;公司预计2025年仍为中高个位数下滑。
外部扰动:美欧关税政策可能带来1.5–2亿欧元的额外成本压力。
合规与现金流: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因美国监护与人身伤害和解支付一次性现金流出约10.25亿欧元。同时,三年期25亿欧元效率提升计划持续推进。
战略定位:飞利浦已经没有集团“母体”支撑,完全依赖医疗科技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既意味着战略聚焦,也带来了增长瓶颈的挑战。
![]()
百年回望:工业孕育的医疗与资本推动的独立
1. 工业化的副产品(1900–1950)
在20世纪初,电气化和物理学的突破孕育了现代医学影像。
西门子:1896年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西门子迅速将其应用到医疗,研发出德国第一台X射线机。这是典型的“工业成果应用于医疗”。
GE:同样在1900年代进入X射线设备领域,1913年研发冷阴极X光机。作为爱迪生电气的延伸,GE天然具备电气和真空管技术。
飞利浦:起家于灯泡与电子管,20世纪20–30年代切入X光机制造。
在这一阶段,医疗业务是工业集团的副产品:依托电气、光学、材料等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医学影像设备。独立的医疗公司在当时几乎没有可能。
2. 多元化组合的一环(1950–2000)
二战后,医疗设备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此时,医疗业务对集团的重要性上升,但仍是“组合拳”的一部分:
技术依赖:CT、MRI、超声的发展,依赖强大的电子学、计算机和材料研发,而这些恰好在大集团的研发体系中。
资本依赖:大型影像设备投资巨大,只有集团的现金流和渠道网络能支持。
产业逻辑:在冷战和战后工业扩张的背景下,医疗被视为集团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独立核心。
在这段时间,西门子、GE、飞利浦的医疗业务不断壮大,但它们仍然紧紧依附在母集团之下。
3. 资本市场推动独立化(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医疗科技的产业属性发生了质变:
产业规模:全球医疗科技年营收规模已达数千亿美元,成为足够独立的大产业。
盈利特征:医疗业务利润率高、增长稳定,与工业制造的周期性差异显著。
资本逻辑:资本市场开始强调“专注型公司”更具估值优势,“混合集团”存在折价。
这推动三家巨头走向不同的独立化路径:
飞利浦:最彻底,20年间剥离照明、家电等业务,彻底转型为医疗科技公司。
GE:因集团债务和多元化包袱,被迫拆分,2023年 GE HealthCare 独立上市。
西门子:相对保守,2018年才推动西门子医疗IPO,并仍保持控股,但如今也在讨论分拆。
4. 历史逻辑总结
起点:工业集团的技术外溢 → 进入医疗。
中期:集团多元化扩张 → 医疗作为稳定增长的板块。
现阶段:医疗产业规模足够大 → 独立化更能释放估值与战略灵活性。
![]()
思宇MedTech观察:时间的朋友与战略的抉择
1. 全球三巨头的启示:战略路径的分叉
从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门子、GE、飞利浦虽然起点类似,最终却选择了不同的战略路径:
飞利浦:主动转型,20年时间里不断剥离非医疗业务,最终成为一家“纯医疗科技公司”。这是最彻底的选择,但也意味着飞利浦丧失了产业多元化的缓冲,完全暴露在医疗科技市场的波动之中。
GE:因债务和多元化困境,被迫拆分医疗业务。GE HealthCare 独立上市后,资本市场认可度较高,估值逻辑更加清晰。GE本体则聚焦航空与能源,回归传统工业强项。
西门子:一直保持“工业+医疗”的双轨模式。医疗板块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持母公司在软件和工业数字化上的战略投资。但如今,资本市场的压力与融资需求,使得西门子不得不考虑进一步分拆。
这三条路径说明,医疗业务即使诞生于工业集团,最终也会走向战略上的“独立化”选择。只是独立的节奏和方式,取决于母集团的战略取向与财务状况。
2. 医疗产业的特殊属性:时间的朋友
医疗科技与消费电子、能源、汽车等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
增长稳定: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病负担增加,医疗需求天然具备刚性。即使经济周期波动,政策变化,医疗设备与耗材的需求也相对平稳。
创新周期长: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时间,企业必须具备“耐心资本”。
高监管壁垒:医疗器械审批严格,形成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
这意味着医疗科技是一条“时间的赛道”:短期看不到爆发,但长期必然兑现增长。
飞利浦和GE的转型,正是因为资本市场希望医疗业务能够以“独立身份”更好地被估值,而不是在集团的周期性业务中被掩盖。
3. 对中国企业的参考意义
在中国,很多大型集团也在布局医疗健康:
家电企业:美的、海尔等进入医学影像、智慧医疗;
IT/通信企业:华为、联想均以“技术赋能+投资”方式切入AI医疗与设备生态;
传统制造与材料企业:有的切入高端耗材、植入物等。
这些布局往往依赖集团的研发、供应链和渠道能力,与西门子、GE、飞利浦在早期的路径非常相似。
但从全球三巨头的经验看,未来有几点值得思考:
1. 医疗业务能否长期依赖母集团?
在早期,确实需要集团的资本和研发体系。但随着业务做大,医疗有可能会因为估值逻辑不同而“拖累”集团的资本运作。
2. 独立是否更能释放价值?
就像 GE HealthCare 独立后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未来中国的医疗业务如果达到一定规模,独立出来也许能获得更高估值和战略空间。
3. 耐心与战略眼光的重要性
医疗业务很难“短平快”,需要十年以上的投入和市场培育。能否忍受长期回报周期,是决定中国集团能否在医疗赛道成功的关键。
4. 未来趋势与可能格局
全球:三巨头的竞争格局将更清晰。若西门子医疗独立,未来全球医疗科技领域GPS三足鼎立,各自找到不同的差异化细分优势。
中国:
未来十年可能会出现一批“医疗科技新巨头”,它们起点在大型工业/家电/IT集团,但最终可能通过分拆独立走向资本市场。
政策也在推动“专精特新”与本土医疗器械创新,这种趋势下,医疗业务的独立化和专业化值得提前布局。
医疗科技产业的历史告诉我们:工业孕育了医疗,资本推动了独立。
飞利浦的主动聚焦、GE的被动拆分、西门子的犹豫与权衡,都表明医疗业务是一块“慢但稳”的资产。
对于正在加速布局医疗的中国集团企业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当下的进入,更在于是否具备耐心资本与前瞻战略,能够成为“时间的朋友”,在未来的产业转型中抓住独立化的契机。
# 思宇MedTech推荐文章合集
全球医疗器械观察
▌资本雷达|Money Flow
| |
▌新品获批|Clearance Tracker
▌最新展会|Expo Watch
▌器械BD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