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师曾教诲:“问问学学,学学问问,学问以人格行为为基础。”
问道,非为求知解、执形式,旨在以心问心,以心传心。中华先祖之真意,南师教化之命脉,在当今大变局之下,尤需重新叩问“道”的直指与心传——论传承,方可正本清源、不落旁径;谈开继,方能守正创新、永续不绝。
再者,当今时代,人人开始忙于向AI发问,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发问。若视物质为“阳”,道则为“阴”。当下对“阳”的过度崇尚,对“阴”的日渐遗忘,导致了种种的躁动和妄行。问AI,更要问“道”,才能实现人类在科技时代的阴阳互济与身心和合。
01 生命的两重世界
我们正处在剧变的风浪中心。
AI以革命性的姿态,正迅速重塑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某种程度上,现实世界也似乎随之按下了快进键:效率至上和功利主义,淹没了系统深度思考;海量的碎片信息,瓦解着宁静和专注;对种种瞬息万变的贪婪抓取和疲于应对,催生出一波又一波的无力感。
我们似乎被抛入了生命意义模糊的荒芜之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身心重压。
然而,世界并非如此简单。眼耳鼻舌身之所见所感,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的假象世界,而不是全部的真相。借助高超的智慧,我们会进入到另外一个隐秘而真实的世界。
古人留下的智慧经典,替我们戳破了虚实并行世界的秘密,处处皆指向那个实相之境。其中,《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它是一个涵容万有、统摄全局的根本玄纲,并非与其他经典等量齐观。借助老子的超然智慧,可以开显出被潜藏却常然的真实世界。
站在这个维度,才能参透生命的全部谜底。
02 经典的两重维度
《道德经》是叩开真实世界的关键之钥,而真正转动这把“钥匙”,是要认出《道德经》暗藏的双重维度。《道德经》的真正解法,开头就已道破——“道可道,非常道”。
它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常规”界面是文辞章句,这是初识《道德经》的“入口”。可惜我们受现代教育所影响,容易陷入“概念理解”的头脑惯性,对于经典,仅仅停留在了文字知解的层面,未能真正登堂入室。阅读经典,变成了一桩“喂养”头脑而与生命脱节不相干的事。
经典中的文字言句,更像经典所指的那个真实世界的“投影”,它是通往实相之境的“路径图”。“文以载道”,道破了古人造字的秘密——文字具有神圣性,它并非只为记录,更可以用来“通神明之德”,从文字符号表象连接到那个真实世界。
《道德经》文字背后的“投影源”,是一股通彻天地、横贯古今、奔涌不息的智慧能量,这才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我们要承接住这股本然具足的能量,必先完成一次根本的认知范式转变——怀着敬畏与真诚,从用“脑”走向用“心”,去主动感悟经典未被言说的“背面”,且切实行之于日常实际,它所潜藏在“云端”的天地真机,才会从字句间“活”起来,开始真正浸入到我们的生命,给身心带来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我们也随之开始真正触碰到生命的真实。
在AI时代,当人越来越机器化,机器越来越像人,这种从用“脑”到用“心”的范式转变,对未来人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03 《道德经》的全“心”打开方式
当下社会“《道德经》”热渐起,有不少注解文词义理的优秀版本可供参考,而我们始终更期待提供一种互补共生的全“心”打开方式——不止于平面的名相诠解,而是可以用心去感受且极具实践指导价值的“全息立体式《道德经》”。怀着这份初心,从构思到细节打磨了一年之久,《问道:南怀瑾品读道德经》终于问世。
书名“问道”二字之寓意,已于前文编者按做解读。在形式设计上,我们试图打破传统注释书的框架,采用了“三位一体”的创新设计,将书法神品、南师诠意和古画灵境融为一体,以“左书右解”“图文互照”的方式,呈现出《道德经》的一种全“心”体验:
一、左页墨宝为元代大家赵孟頫《道德经》小楷真迹,每页皆载一句《道德经》名言。不同于多以印刷体刊印《道德经》的版本,我们特别采用了素有“神品”之称的赵孟頫小楷呈现——当这份沉淀了几百年历史厚度的笔墨气象扑面而来,阅读《道德经》,就不再是单纯的阅读文字,更可以直接体验到经典的庄严感,唤醒对圣贤智慧的敬畏之心。
二、右页是南怀瑾先生的解读,与左页《道德经》名言逐条对应。考虑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阅读习惯趋向高效,学习需求和场景更加多元化,我们特别对南师的经典之作《老子他说》进行了精编,与原著《老子他说》共同形成南师解读《道德经》的“梯度”学习路径:前者为全本详述,系统阐发经义;后者乃聚焦《老子他说》的核心智慧,直指要领、方便实践、易于掌握,读者可以根据个人所需以及不同场景灵活研习。
本书南师解读,多数浓缩于一页之内,短者仅为一段通透之语,却篇篇含藏要妙,一处得入,处处易入——或于认知明理处点透要旨关键,或在日常实行中予以巧妙指引;而又保留体现南师讲述的风格精髓——以“百姓日用”般的通俗语言打破文字障,不落言筌而真谛毕现,不论学识而智慧洒脱。随翻一页,即可获得会心的启悟;用之于实际,更能日日长养慧根。
南师妙解,即浅即深,又有两重效用:对初学者,是绕开术语壁垒、轻松亲切的入门指南;对已有心得者,又是砥砺深进的警策之方,可以更上一层。
三、书中穿插数十幅宋元明经典古画,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古画并不是仅作点缀的简单插图,而是引导读者超越头脑、直观体验道境的载体。
因此,每一幅配图都经过悉心选择,与对应的《道德经》名言相呼应,化玄妙的道家思想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场景——如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配在"后其身而身先"章节,借雪山空寂永恒的圣洁意象,唤起对"万物一体"的直观感受,让“无私而成其私”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的精神体验。
全书三十余幅古画,是三十余方精神栖息的空间。现代人借由古画意象,直承先贤境界,从现实的热忙中扯脱,契入《道德经》的清静世界——在这里,放下思虑之“脑”,回归本然之“心”,如孩子一般遨游于古人营造的安然之境,尽情汲取《道德经》背后的甘露醍醐。
《问道》终于问世。当夜静展卷,心照古道,就像婴儿回到了母体,感受到生命本初的温暖和富足,感受到中华先祖之德的护佑流淌,这将是我们心中的一份踏实欣慰。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避免错过更多好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