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以前我飞航班的时候,还挺喜欢飞日本的,原因就一个:省心。
那会在浦东出发,我记得我飞过东京、大阪、长崎、鹿儿岛、小松、松山、札幌、冲绳、福冈、新泻等——一天飞一个小两段,舒舒服服开开心心。
之所以说省心,是因为日本旅客大多比较“事儿少”,有的吃就吃,有的喝就喝。有时候我都怀疑,哪怕餐食饮料我什么都不发,他们是会好奇,但是不是也不会主动问。遇到航班延误不吵也不闹,就安安静静坐那看书,连椅背都极少往后调。
送餐送水时,老头老太太一个个点头哈腰,用撇脚的中文说谢谢。小孩子也是一个个极有礼貌,双手接,低头道谢。
尤其令我印象深的是西装革履的中年商务男,中文不会,英文一般,问他喝什么,永远都是用试探性的眼神儿看着我,一边说着“啤酒、啤酒”,一边做着抬头仰脖干杯的动作。递给他一瓶,他就千恩万谢。
吃完的餐盘永远干干净净,我在收餐时他们会双手谨慎的递给我,不住的弯腰点头。
作为客舱服务的提供者,这种旅客当然极受我们欢迎——当然了,这都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乘务员眼中真实看到的、关于“服务”的感受,这个民族重小节丢大德,航线有,给我排了自然就要去飞,国仇家恨就不放在这里讨论了。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则新闻:
夏威夷航空HA458,从东京羽田飞往檀香山的航班。起飞三个小时后,两名日本旅客拒绝遵守空乘有关系好安全带的指令,引发骚动。机组随即决定返航。
飞机凌晨落地羽田,那两位被直接带走,其他几百个无辜的旅客换飞机重新飞。
看完新闻,我冷笑一声:果然哪里都有不着调的人。
专业一点说,这件事其实非常典型。
很多人觉得,返航是不是太严重了?一段东京到夏威夷的航程,油耗、成本、后续航班衔接,都是天价的损失。
但在机长和空乘眼里,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而是“行不行”的问题。安全带是基本要求,拒绝执行指令就是触碰红线。国际航协(IATA)的规则里,机长有最终决定权,必要时必须终止航程,把不守规矩的旅客交给警方。
这就是“个体行为的群体代价”。
飞机是一个密闭环境,200多人被迫跟着两个人一起返航,这就是民航的特殊性。平时我们说公共安全,很多时候是抽象的。但在飞机上,它是肉眼可见的:一人违规,全飞机人的行程都跟着耽误。
再往行业看,这类事件对航司也是沉重的。航空公司是利润链条最薄的一环,靠着低票价抢市场,本来就不容易。一趟跨洋航班返航,上百万美金的损失,只能忍痛承受。
哪怕最后能把责任旅客告上法庭,钱也不可能追回来。这就是“安全第一”的代价——航司和机组必须替所有旅客兜底。
而这事真正提醒我们的,是航空安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你不系安全带不代表一定会有事,可一旦有人拒绝遵守最基本的安全指令,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
机组选择返航,看似代价巨大,但那就是航空业的铁律:安全是一切运行的底线。
对机组而言,返航的决定,永远是孤独和艰难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果断,就不会有整个行业的安全。
对旅客而言,这则新闻也该敲个警钟:规则看似麻烦,其实是在保护你。
一条安全带,一个指令,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就是最坚实的防线。航空公司可以赔钱,可以返航,但不能在安全上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民航人——无论飞哪条航线、遇到哪种旅客——都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因为这是唯一能确保大家最终顺利抵达的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