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国庆出游的路上刷到汉莎航空的裁员新闻时,我咬着的包子突然没了味道 ——
「欧洲最大航司,赚着钱还要裁 4000 人?原因居然是 AI 太能打?」
![]()
旁边的女生凑过来瞄了眼屏幕,小声说:「我昨天刚帮公司上了 AI 报销系统,现在财务岗已经开始缩编了……」
地铁晃了一下,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和汉莎的一位运营经理吃饭时,他说的那句话:
「以前我们部门有 12 个行政岗,负责整理航线数据、审核报销、跟进会议纪要 —— 现在 AI 能做 80% 的事,剩下 20%,要的是「会用 AI 的人」,不是「被 AI 用的人」。」
这可能是我今年听到最扎心的真相: AI 不是「取代人」,是「筛选人」—— 它筛掉的是「只会做重复执行的人」,留下的是「能让 AI 发挥价值的人」。
而汉莎的裁员案,本质上是给所有职场人递了一张「AI 时代的能力入场券」:
你不需要成为技术专家,但必须学会「和 AI 一起工作」——
不是被它取代,而是用它把自己「升级」成更有价值的人。
![]()
先搞懂:汉莎为什么「赚着钱还要裁员」?
很多人骂汉莎「黑心」:明明航空需求暴涨,利润同比涨了 23%,为什么还要裁 4000 人?
但如果你看过汉莎内部的「岗位效率报告」,就会明白这不是企业的「选择」,是技术的「必然」——
汉莎的行政岗以前要做这些事:
每月整理 1200 条航线的客流量数据,要 2 个人花 3 天核对;
审核 1.5 万笔员工报销,要 5 个人花 1 周挑错;
跟进 100 个跨部门会议的纪要,要 3 个人花 2 天整理 action items。
现在呢?
用 AI 数据工具「Tableau + 自研算法」,5 分钟就能生成带趋势分析的航线报表;
用 AI 报销系统「SAP Concur + 机器学习」,自动识别发票真伪、匹配报销标准,1 个人就能审完所有单据;
用 AI 会议助手「Otter.ai + 汉莎定制模板」,实时转录会议内容,自动生成带责任人、 deadlines 的纪要。
你看, 不是汉莎要裁人,是这些「重复执行的工作内容」,已经不需要人来做了 ——
以前 12 个人做的事,现在 2 个人 + AI 就能完成,而且出错率低 90%、效率高 5 倍。
![]()
汉莎的 HR 总监在内部信里写了句大实话:
「我们裁掉的不是员工,是「不再创造价值的工作流程」;我们留下的,是「能让 AI 成为「助手」的人」。」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AI 时代,「岗位价值」的判断标准变了 ——
以前看「你能做多少事」,现在看「你能让 AI 帮你做多少事,以及你能把这些事的结果提升到什么高度」。
别慌:AI 永远取代不了的 3 种能力,汉莎已经帮你列出来了
我翻了汉莎近 3 年的「核心岗位招聘要求」,发现他们留下的、晋升的,全是具备这 3 种能力的人 ——
不是「会写代码」「懂机器学习」,而是「能把 AI 用对地方」的人。
1. 「AI 翻译官」能力:把业务问题「说」给 AI 听
上个月,汉莎的一位航线规划经理告诉我,他现在的工作内容变了:
以前他要花 3 天找数据、做报表,然后用 1 天写分析;
现在他只需要花 5 分钟,对 AI 工具说一句话:
「帮我分析 2023-2025 年欧洲到亚洲的航线客流量,按季节、舱位等级拆分,找出「上座率低于 60% 但运营成本高于平均」的航线,再对比同航线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
AI 会自动爬取数据、生成可视化报表,甚至给出「建议停飞」或「调整定价」的初步结论 ——
而他要做的,是「验证这些结论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比如某条航线虽然上座率低,但能带动转机客流,所以不能停;或者某条航线的定价低于竞争对手,但目标客群是商务人士,需要提价并增加高端服务。
你看, 「AI 翻译官」的核心不是「会用 AI」,而是「会把业务需求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任务」 ——
不是让你学 Python,而是让你学会问:「我需要 AI 帮我解决什么具体的业务问题?」
比如你是做市场的,以前要花 1 周找竞品资料,现在可以对 AI 说:
「帮我收集近 3 个月竞品的社交媒体内容,按「产品卖点」「用户评论关键词」「活动节奏」分类,找出他们最常提的 3 个核心卖点,以及用户吐槽最多的 2 个问题。」
AI 会帮你整理好所有信息,而你要做的,是「用这些信息优化自己的营销策略」——
这不是「取代」,是「把时间从「找数据」转移到「用数据做决策」上」。
2. 「系统缝合师」能力:把 AI「粘」进真实的业务场景
汉莎的 AI 报销系统上线时,遇到过一个大问题:
AI 识别发票的准确率高达 98%,但员工们却集体抱怨「不好用」——
因为 AI 要求发票必须「正对着摄像头、没有褶皱、字迹清晰」,但很多员工出差时会把发票揉在钱包里,扫出来的照片全是歪的。
后来,汉莎找了一位「系统缝合师」—— 原本是行政岗的 Lisa,她做了两件事:
给 AI 系统加了「褶皱修复」功能,允许员工上传歪的、皱的发票;
给员工做了一场 15 分钟的培训:「如果发票太皱,用手机拍的时候对着光,把褶皱处抚平再拍」。
结果呢?
AI 报销系统的使用率从 60% 涨到了 95%,员工的抱怨率下降了 80%。
「系统缝合师」的核心,是「把技术和人、流程、场景连接起来」 ——
AI 不是「完美的机器」,它需要有人帮它「适应真实世界的混乱」:
比如 AI 推荐的航线策略,要有人帮它对接一线飞行员的反馈(「这条航线的气流不稳定,不能加班次」);
比如 AI 生成的客户邮件,要有人帮它调整语气(「AI 写的是「您的航班延误,请谅解」,但用户需要的是「我帮您改签到 15:00 的航班,还预留了您最喜欢的靠窗座位」」)。
你看, AI 解决的是「标准化问题」,但真实的业务永远有「非标准化的细节」——
而「缝合师」的价值,就是把这些细节「缝」进 AI 系统里,让它真正「好用」。
3. 「温度传递者」能力:用「人味」填补 AI 的「空白」
汉莎的客户服务岗,是这次裁员中「零缩编」的岗位 ——
但他们的工作内容,已经和 3 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的客服,要背 100 条「标准答案」,比如「航班延误怎么办?」「行李丢了怎么找?」;
现在的客服,要做的是「用 AI 查数据,用人心说人话」:
比如有位老太太打电话说:「我儿子明天结婚,我坐的航班延误了,怎么办?」
AI 会立刻弹出:「老太太的航班延误 2 小时,下一班可选的航班是 14:00,还有 3 个经济舱座位」;
但客服不会直接说「我帮您改签到 14:00」,而是说:
「阿姨,您别急 —— 我帮您查了,下一班 14:00 的航班还有座位,我优先帮您留了前排的位置,方便您上下飞机;另外我已经联系了您儿子,告诉他您会晚到 1 小时,他说会在机场等您 —— 祝您明天能赶上儿子的婚礼,开开心心的!」
你看, AI 能给「解决方案」,但给不了「温度」——
而「温度传递者」的价值,就是把「冰冷的信息」变成「有情感的连接」。
汉莎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
用「AI + 温度」服务的客户,复购率比用「标准化服务」的高 40%;
有「温度」的客服,离职率比普通客服低 60%——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有意义」。
看完汉莎的案例,你可能会问:「我现在要怎么做,才能变成这 3 种人?」
其实不用急着「报编程班」「学 AI 技术」——
你可以从「今天下班前」就能做的 3 件小事开始:
1. 列一张「AI 替代清单」:找出你工作中「可被 AI 取代的部分」
比如你是做运营的,把最近一周的工作内容列出来:
写公众号推文的大纲(AI 能做);
整理用户评论的关键词(AI 能做);
分析推文的阅读量趋势(AI 能做);
采访用户,写出有温度的故事(AI 不能做);
根据阅读量调整推文的风格(AI 不能做)。
划掉那些「AI 能做的」,剩下的就是你未来要「强化」的能力 ——
比如我自己,现在写文章前会用 AI 生成大纲,但一定会花 2 天时间采访行业专家,把「AI 的框架」填进「人的故事」——
结果文章的深度比以前高了 3 倍,读者的留言也从「写得不错」变成了「我居然看哭了」。
2. 练一次「AI 翻译」:把你的业务需求「说」给 AI 听
比如你是做销售的,今天试着对 AI 说:
「帮我分析最近 1 个月的客户跟进记录,找出「聊了 3 次以上但没成交」的客户,他们的共同痛点是什么?」
然后看看 AI 给你的结果,再问自己:
「这个结果符合我对客户的了解吗?有没有遗漏什么?」
比如 AI 说「这些客户都担心我们的产品售后不好」,你可以接着问:「帮我找出这些客户中,有多少人提到了「售后响应慢」?他们具体是在什么场景下遇到的?」
练习「AI 翻译」的核心,是「学会用「具体问题」代替「模糊需求」」——
AI 不怕你问得细,就怕你问得「泛」。
3. 加一点「温度」:把你最近的工作内容「润色」成「有人味」的版本
比如你是做 HR 的,以前给候选人发的拒信是:「很遗憾,您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现在可以改成:「很感谢您花时间来面试,您对「员工发展」的观点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我们这次的岗位更偏向「招聘执行」,但如果未来有「员工发展」相关的岗位,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
比如你是做产品的,以前给用户发的更新说明是:「本次更新优化了加载速度」;
现在可以改成:「我知道你之前吐槽过「加载太慢,刷不出页面」—— 这次我们把加载速度提升了 50%,你再试试?」
「温度」不是「刻意煽情」,是「把「我要做什么」变成「我懂你需要什么」」——
而这,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
AI 不是「对手」,是「帮你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上的助手」
汉莎的裁员案,不是「AI 要取代人」的信号,而是「AI 要帮人「解放双手」」的信号 ——
它帮你把「找数据」「做报表」「整理纪要」这些重复的事做了,
让你有时间去做「采访用户」「分析战略」「和同事聊创意」这些「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事。
就像我一位做咨询的朋友说的:
「以前我要花 80% 的时间找资料,20% 的时间思考;
现在我花 20% 的时间用 AI 找资料,80% 的时间思考 ——
结果我的项目成功率从 40% 涨到了 70%。」
所以,别再怕「被 AI 取代」了 ——
你要怕的,是「一直停留在「只会做重复执行的事」的状态里」。
节后回到公司,试着做一件事:
把你最近一周的工作内容列出来,划掉那些「AI 能做的」,剩下的就是你未来要强化的能力 ——
这不是「放弃」,是「把精力放在「不可替代的部分」上」。
毕竟, AI 能做的事越多,「人能做的事」就越有价值 ——
而那些「有温度、有判断、能连接」的能力,永远不会被取代。
你看,窗外的阳光刚好照进来,
不如端起咖啡,打开电脑,
开始「升级」自己吧。
与数万名AI学习路上的同行者一起打怪升级,欢迎你的加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